青白色的石頭大片裸露地表,石頭與石頭的縫隙間,幾株稀疏瘦弱的莊稼長在薄薄的一層黃土上……這就是在我國西南地區存在的土地石漠化現象。
石漠化是一種巖石裸露、具有類似荒漠的土地退化過程,主要由石灰巖巖溶山區脆弱的生態系統與人類不合理的社會經濟活動相互作用而形成。石漠化地區容易發生水土流失、極度干旱、生態系統遭毀滅等現象。
石漠化一直困擾著廣西。自治區林業局營林處副處長黃永高介紹,2005年開展的廣西石漠化監測結果顯示,廣西巖溶地區土地總面積12495萬畝,占全自治區面積的35.3%,其中石漠化土地3500多萬畝,潛在石漠化土地2700多萬畝,這是廣西生態建設中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
石漠化導致水土流失日趨嚴重,自然災害越來越頻繁。據年鑒統計,1986年以來廣西平均每年受旱、澇災害的農作物面積達1300多萬多畝,糧食減收2億公斤,經濟損失70多億元,其中石山地區尤為嚴重。研究表明,一般地區的巖石風化為1厘米厚的泥土的自然過程大約200-400年,但喀斯特地區平均每形成1厘米厚的土層需要8000年甚至上萬年。
數十年來,廣西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根治石漠化現象。依靠政府的治理工程,近年來廣西大石山區百姓的生產生活面貌迅速發生改變,昔日的“生態絕境”變作今天的“綠水青山”。
從2001年開始,石山特殊灌木林納入了國家公益林范圍,廣西累計獲得的3.4億元生態補償費1/3用到了石山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統計顯示,迄今廣西已投入石漠化治理資金超過5億元,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加強管護、建沼氣池、砌墻保土、生態扶貧、易地搬遷、加工增收被作為綜合治理的8條基本經驗全面推廣。
2001年,廣西壯族自治區石漠化試點工程、國家退耕還林工程、中澳合作喀斯特環境恢復項目都選定忻城縣思練鎮廠上村作為示范點。村黨支部書記藍瑞平介紹,廠上村7年間種下9700多畝任豆樹,建成了萬畝綠色長廊。
7年里,廠上村獲得退耕還林錢糧補助1600萬元,加上80萬元國外援助,再加上沼氣池建設、地頭水柜建設補助,廠上村2.38萬畝石山85%得到治理,沼氣入戶率85%。曾經毀林種糧、上山放羊、砍柴做飯的農民,如今紛紛種桑養蠶、發展水果、圈養山羊,以前白花花的石頭山現在四季蔥綠。
為了治理石漠化,改變石漠化地區農民生活貧困面貌,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廣西鳳山縣先后探索了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推廣沼氣、建地頭水柜等多種措施。
經過多年探索和比較,鳳山縣發現核桃是石山地區治理石漠化最好的樹種。核桃不僅能夠適應石漠化山區惡劣的自然環境、保護生態環境,而且還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駱尚球是鳳山縣中亭鄉柏林村的農民,2001年開始他先后在石漠化很嚴重的山頭種上了38畝核桃樹,目前已經有部分掛果!耙郧笆窃谏缴戏N玉米,一畝地只能有100元左右的收入;現在全部種上了核桃樹,豐產期后每畝可以收獲2000多元!瘪樕星蛘f,“再過幾年我的核桃都結果的時候,每年都會有七八萬元收入,那就很不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