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像找工作一樣尋求結婚,恭喜你,那你就是一名“婚活”族。
美國《華爾街日報》日前報道,金融危機影響下,“婚活”熱在日本大齡青年中加速流行,許多商家從中尋覓商機,一些地方政府也努力推動相親活動。
不過,眼下這股熱潮中,“剩女”遠多于“剩男”。
何為“婚活”
本田佑太(音譯)在首都東京六本木商業街區經營一家名為“綠吧”的酒吧。去年夏天,這間以單身男女約會為特色的酒吧遭遇嚴重虧損,他不得不另覓新招。
正當本田為如何定位新酒吧發愁時,他讀到一本名為《“婚活”時代》的暢銷書,最終決定把這間酒吧改造為“婚活吧”。
這一變化效果明顯。近段時間,酒吧里總是坐滿二三十歲、尋求結婚的青年男女。這在以夜生活聞名的六本木街區算是一個小小奇跡———由于日本經濟嚴重衰退,當地許多商家早早打烊,一些店鋪甚至關張。
“幸好我遇上了這本書。”現年37歲、同樣未婚的本田說。
《“婚活”時代》由社會學家山田昌弘和記者白河桃子合著,去年年初一經上市即售出17萬冊。這兩名作者把日語“婚姻”和“活動”兩詞合成“婚活”一詞,意為一切與結婚相關的活動。他們鼓勵未婚青年主動出擊,因為坐等意中人出現遠遠不夠。
書中提到,由紅娘月老牽線的傳統相親方式正逐漸淡出;老板撮合員工,再命令女員工婚后離職,這種情形也愈發少見。隨著日本女性社會地位不斷提高,越來越多女性選擇事業大于婚姻,而男性受到收入和失業困擾,在找對象方面愈加缺乏主動。
“婚活”為何
正如《“婚活”時代》一書副標題所說,“25%的年輕人都沒有結婚”,日本結婚率近年來不斷走低,晚婚現象嚴重。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05年的過去30年內,30歲至34歲男性未婚率從14%升至47%,同年齡段女性未婚率從8%升至32%。
“剩男”、“剩女”堆積,最先著急的總是家長。但眼下這股“婚活”熱恰逢全球性金融危機,經濟低迷,公司裁員,使得許多“剩女”急著結婚,以確保“個人財務狀況穩定”。于是,“婚活”族大部分為女性,她們為結婚而抓狂。
35歲的辦公室職工赤松百合子(音)過去6個月內參加了兩場集體相親會,但未能找到意中人。“我要結婚,因為我有時感到可能會失去工作。”她說,“婚姻就像是一份永久雇用合同。”
不少人從赤松這樣的“婚活”族身上看到商機。婚介機構自不必說,娛樂雜志、電視節目等媒體也紛紛加入這股熱潮,富士電視臺一部名為《婚活》的愛情喜劇片一度創下高收視率。一家公司還推出概念型“婚活文胸”,提醒“剩女”抓緊結婚。
一些地方政府也趁著“婚活”熱扮演紅娘,希望以提高結婚率緩解日本出生率低、人口老齡化現狀。東京品川區政府去年夏天起舉辦兩場相親會,吸引80名未婚男女參加,品川區還向婚介機構介紹150名單身青年。
無奈“婚活”
然而,“婚活”熱面臨剃頭挑子一頭熱的問題:與“婚活女”相反,許多“剩男”傾向于暫不考慮結婚,除非自己在經濟上有能力承擔,致使“婚活男”緊缺。
日本職業棒球勁旅北海道日本火腿斗士隊準備在今年7月一場比賽中提供“婚活席”。這一“速配”活動打算安排單身男性和單身女性在比賽期間坐在一起,兩局間歇時,他們將輪換座位,坐到另一名單身異性身邊。
“婚活席”設有50個女性座位,發售第一天就有大約2000名“婚活女”搶購,但50個男性座位票卻花了好幾天才賣光。
東京今戶神社去年10月起為單身男女舉辦結婚祈愿活動。包括祈愿活動后的茶會在內,入場門票定價6000日元(約合62美元)。雖然門票數量有限,但每次活動都有數以百計女性預訂。不過,這座神社在網站上公告:“我們缺少男性祈愿者。”
博報堂生活綜合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山本貴代認為,“婚活”這個詞“傳播之瘋狂,已經遠遠超出控制”,致使人們以為每一名單身女性都想結婚。
大型婚介公司Zwei統計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年齡21歲至39歲單身女性前來咨詢人次較去年同期上升30%至40%,但同年齡段男性咨詢人次只有小幅增長,而上述咨詢者中只有一小部分最終注冊成為公司客戶,接受婚介服務。
這家公司由此擔心,“婚活”熱過火,可能最終成為一個泡沫。
現年26歲的人壽保險推銷員高井智秋(音)說,他不反對與更多單身女性相親,不過,“如果坐在我身旁的女性說,‘我正在婚活’,我就立馬撤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