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英國出版人聯手40位國際專業人士,希望通過一本356頁的圖書向中國成功人士傳遞些什么呢?通讀這本厚厚的《中國境外投資指南——投資離岸市場須知》,其中蘊藏的信息絕非此書的出版人詹姆斯·皮耶斯所說的“向中國讀者揭示西方國家常用的各類金融投資結構及其策略”那么簡單。在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中國資本對于全球市場特別是離岸金融市場的巨大吸引力由此可見一斑。
離岸金融中心的概念
此書通篇所談論的“離岸金融中心”對大多數國人而言還是個陌生的概念。按照英國長尾(Longtail)出版社社長詹姆斯·皮耶斯的解釋,離岸金融中心就是專門提供離岸公司設立、注冊和管理服務的國家或地區,它們普遍具有低稅率或零稅率、金融環境和完善的監管體系相對寬松,以及對銀行賬戶高度保密等特點。選擇離岸中心投資可以確保安全、低成本并節約時間。 記得在馮小剛的早期作品《大撒把》中,苦于移民無門的徐帆被葛優領著找到某中介,中介向他們推薦了一種借道某島國移民美國的方式,這個當年被當作一個搞笑的“借道出海”方式,十幾年后卻在金融投資領域成為成功的案例,英屬維爾京群島、巴巴多斯、開曼群島、百慕大群島……這些聽起來很遙遠的彈丸之地,如今不時地出現在重大經濟事件的表述中。例如在日前鬧得沸沸揚揚的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案中,一個頗為引人注目的細節是:匯源是一家在開曼群島注冊的外國公司。此外,國內耳熟能詳的大公司新浪、平安、金蝶、聯通、華晨、聯想、娃哈哈等在離岸金融中心均有注冊,這主要與其謀求海外上市和資本合作有關。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于2000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離岸金融中心擁有全球約50%的跨國資產。據報道,幾乎全球1/3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和一半的貨幣存量在某一階段與離岸金融中心有關。例如開曼群島僅銀行就掌控著1萬億美元存款,全球50%以上的對沖基金都于此地注冊。“在過去40年里,離岸金融中心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企業或個人理財、經營的方式。”詹姆斯·皮耶斯說。
危機籠罩下的金融腹地
回到開篇提出的那個問題,在這個時間點推出這樣的一本書究竟目的何在?仔細閱讀關于每一個離岸金融中心的介紹,不難發現,這些離岸金融中心事實上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具有強烈的依賴性。隨著金融危機的惡化與蔓延,這些缺乏自然資源或者僅僅擁有旅游資源的離岸金融中心顯然面對的是“缺血”的嚴峻現實。 雪上加霜的是,為了喚醒那些沉睡在“避稅天堂”里的巨額資金,國際社會紛紛掀起“查稅風暴”及相關打擊行動,目標直指一些被稱為“避稅天堂”的離岸金融中心,開曼群島和百慕大群島就被作為交易量最大的國際金融地點而成了眾矢之的。 處于內外交困的離岸金融中心將目光投射到了中國。作為“金磚四國”之一,中國在此次金融危機中表現出來的穩定和增長令世界矚目,而估計已高達4萬億美元的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和外匯儲備更是令國際社會艷羨不已。 正是意識到中國投資對于全球金融市場的重要性,離岸金融中心正在積極捕捉中國資本海外擴張的機會。目前,開曼群島等一些離岸金融中心允許公司注冊和文件使用漢語和粵語,足見其希望吸引中國資本的用心。
中國資本海外抄底的跳板?
對于一直心懷“走出去”夢想的中國資本而言,金融危機下大幅貶值的海外資產充滿了誘惑。然而,一些打著“抄底”旗號的中國資本為何最終空手而歸?所謂的“海外抄底購房團”兩番鎩羽就是一例。究其原因,一是認為海外資產及其保有成本還是太貴,二是對國外市場規則尚不熟悉。 關于上述問題,平心而論,離岸金融中心相對于直接投資海外市場還是具有很大優勢。就在《中國境外投資指南》新書發布的同一天,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恰巧也來到中國招商引資。作為德國首屈一指的經濟大區和貿易中心,北威州的投資優勢自不必言,但中國媒體拋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中國企業前來投資能獲得什么樣的優惠政策”,而北威州經濟部長那句“我們將送出3000歐元的大禮包”的回答顯然沒有讓在場的任何一位記者感到滿足。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詹姆斯·皮耶斯在介紹離岸金融中心的優勢時,特意強調其“擁有合適的雙邊協定及低稅甚至零稅率的稅收環境,往往使國際投資者免除了海外納稅負擔”,卻引起了媒體的強烈興趣,因為這意味著投資者有更多的資金可用于再投資,或擁有相當充足的現金流。“在稅賦較高的歐盟地區投資或設立企業時,此種合理避稅方式尤為重要。”
除開省稅,離岸金融中心的第二大優勢是省時間,交易手續辦理迅速,也可以為中國企業節省成本。目前中國企業逐漸了解到外國專家收費高昂,在美國聘請一個律師,每小時可能要付1萬美元,因而快速交易可以節約很大一筆開支。此外,離岸中心的另一個好處是安全。目前全球很多國家政府并不穩定,合資企業設在離岸金融中心相對安全。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企業海外并購、抄底可以選擇離岸金融中心作為絕佳的跳板。”英國長尾出版社的出版人莊恩打了這樣一個生動的比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