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9-04-27 記者:王炳坤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本報沈陽電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新開張的店鋪如何迅速聚攏人氣?來沈陽打工的外地小伙王飛(化名)日前向記者講述了他被雇傭做“排隊托”的經歷。 “從最初的燒餅、到涼皮,再從桃酥到蛋糕或綠豆餅……很多風味小吃店一開張就有市民排隊購買。多數人并不知道,在沈陽最早產生‘排隊托’的行業就是風味食品店鋪。”王飛說,因為在多數消費者心中,店鋪人氣越旺表明東西越好,而越是排隊買來的東西也越是“金貴”,味道越好,“排隊托”正好順應了這一心態。 王飛去年夏天來沈陽打工,前往一家食品店應聘。“一開始以為是招服務員,但和商家談了一會兒,才知道有這么個新‘職業’。”上崗幾天后,王飛發現實際上很輕松。上下午各上崗兩三個小時,買完貨后再統一轉交專人回爐,日工資是一天30元。顧客多的時候可以歇下來,客戶少的時候則必須上崗。但是這一“職業”很不穩定,等店鋪生意走上正軌后,商家就會把“排隊托”逐漸剔除掉。如今王飛已換了10多個雇主,最長的一家也只干了21天。 “當然也不僅僅是排隊這么簡單,上崗前雇主會讓有經驗的同行培訓新手,叮囑要注意身前身后站什么樣的人,該說什么樣的話。比如碰上老人,‘托兒’就會說家里也有老人,對這個商品特別喜歡等,增強消費者購買欲望。”王飛說。 雇傭“排隊托”是一種營銷策略,還是涉嫌欺詐,消費者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多數消費者都有趨眾心理,商家利用這一心理營造氣氛,從市場角度看,雇人排隊有時的確是一種有效的營銷手段。也有消費者認為這種做法“太損”,產品的質量不好,靠這種手段賺取人氣,有欺詐之嫌。還有市民認為,自己是否購買與商家人氣旺不旺并沒有關系,即使抱著試一試的態度購買了之后發覺商品不好吃或者不好用后,第二次就不會再買了,因此商家靠“排隊托”打市場并不是長久之計。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