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9-02-18 作者:龍一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提到相聲的傳承和發展,最先想到的自然是爭議人物郭德綱和他的“德云社”。在北京這個國內國外各類演出都極大豐富的文化市場中,最近幾年完全自力更生并穩穩吃住觀眾的民間相聲團隊,幾乎可以說,他們是就此一家別無分號了。 郭德綱和“德云社”一直扛著“傳統相聲”的大旗,好多壓箱底兒的老段子都被他們淘了出來,稍微拾掇一下就迎來了“第二春”。這些老段子魅力不減當年,讓打小愛聽相聲的純北京爺們兒時常懷舊。一逗一捧寥寥數語之間,不知不覺把你拉回到幾十年前:那會兒“逗你玩”的馬三立老先生還在,那會兒說相聲的好像還沒去演小品,那會兒你我守在收音機旁聽一段劉寶瑞的《君臣斗》,就已然心滿意足。 守在北城鼓樓西大街廣茗閣茶園的高曉攀和他的“嘻哈包袱鋪”也火了。這群時尚而另類的相聲演員捕捉著現代都市生活中的每一個流行因子,用相聲這門藝術重新詮釋了專屬于“80后”的歡樂。如果說“德云社”在相聲領域掀起了一場維新運動,那么“嘻哈包袱鋪”在傳統相聲面前無疑擺出了些許顛覆的架勢,他們把相聲當作了一口大鍋,社會上流行什么、關注什么、爭論什么,全都一勺燴在其中,當作市井街頭的詼諧版新聞聯播聽都成。 “德云社”表面上守舊,“包袱鋪”聽起來創新,似乎走了兩個極端。實際上,兩支民間團隊都在平衡著繼承和創新之間的關系,在文化層面上努力消除著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隔閡。“德云社”守著傳統相聲這塊金字招牌琢磨新玩意兒,“包袱鋪”則在創新之中維護傳統,兩家民間團隊自己獨立推出的原創作品都可圈可點,既能摸到傳統相聲的筋骨脈絡,又能感受到由新思維、新理念注入的精氣神。 回歸民間、迎合市場,是“德云社”和“包袱鋪”的共性,也是兩者生存至今的根基所在。無論是“德云社”,還是“包袱鋪”,段子的內容和表演的方式都很親民,目的就是為了逗您一樂。 很長一段時間,不少傳統曲藝同相聲一樣,找不到出路,就是因為身處轉型期的傳承人在市場中迷失了方向,不僅把傳統的東西全還給了師父,且在創新實踐上進一退三。想來,相對于專業院團的相聲團隊,“德云社”和“包袱鋪”只能算是“非主流相聲”的領軍人物,但兩個民間團體以探索者和成功者的姿態出現在京城,其生存之道對還在生死邊緣掙扎的各種傳統藝術來說,多少都會有些啟發。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