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料照片 | 四萬億元人民幣究竟是多少錢?家住西單附近的北京市民卓爭芳說“想像不出來”。今年11月從報紙上看到國務院為了擴大內需進行四萬億元的投資以來,她就一直在納悶,“金融危機”難道就這樣來了?可每個周末到西單附近商場購物的顧客咋也不見少呢!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給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經濟帶來嚴重影響,人們的消費心理和行為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在金融危機下的年底,中國老百姓還敢花錢嗎?記者近日在北京、濟南、南寧等地調查發現,中國老百姓并沒有出現“消費恐慌”,而是對手里的錢怎么花得更有價值變得“計較”起來。
金融危機“發酵”錢該花還花
記者采訪發現,金融危機并沒有影響到普通居民的日常消費,無論是城市居民還是鄉鎮農村居民,購物心態依然平穩。商場、超市的食品類、基本生活品類消費仍舊旺盛,只不過人們更加青睞購買價格實惠的商品。
桂林市恭城縣農民陳萬洲對記者說:“聽新聞上說金融危機來了,但我們還沒感覺到。糧食是自己種的不用買,到集市上去買副食品、服裝等價格也不太貴,想買的東西差不多也都能買得起。” 和吃穿用等基本生活消費品相比,名牌服裝、金銀首飾、改善性住房、汽車等奢侈品、大宗用品的消費正在被“金融危機”推遲。12月7日,濟南市英雄山路的一家大型樓盤的展廳內,前來看房的只有四五個人。濟南市民戈軍告訴記者:“我本來打算今年買房結婚,但樓市價格居高不下,我看了快一年的樓盤,最終還是決定再等等。” 12月9日,記者在濟南市經十路的多家汽車專營店看到十多家店內只有稀稀拉拉幾個看車人,汽車銷售顧問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臉上流露出焦急的神情。一家品牌汽車銷售顧問蘇鵬對記者說:“過去我每月銷售五六輛車沒問題,現在一個月能賣兩輛就不錯了。11月份專營店的生意同比下降了五成多,消費者把口袋里的錢捂得越來越緊了。”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消費與市場研究中心主任王強東說:“其實,人們的消費信心不足主要是國外金融危機的傳導,是一種‘多米諾骨牌’效應。目前,在廣東省真正受金融危機影響的企業也只有10%,多是集中在東莞那些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 王強東介紹說,金融危機的“發酵”正在影響中國的消費氣氛,但實際上,中國人的購買力并沒有下降,他們手里的錢并沒有因為金融危機到來而減少,而且到了年底,一些單位的獎金也陸續開始發放。 對大部分人來說,該買的東西還是要買的。一個現實的佐證是,盡管離春節還有一個半月的時間,但廣州的年夜飯已經被預訂了40%。 前不久在湖南長沙舉行的全國第12次消費經濟理論與實踐研討會上,與會專家一致認為,中國目前沒有像國外那么多的金融衍生品,所以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并沒有變化。中國人的消費信心受金融危機“發酵”的傳導,在股市、匯市等投資方面比較明顯,消費市場上受影響只是那些并不急用的東西,再就是產生了一些觀望情緒,“省略”了那些可買可不買的東西。
中國人傳統的“節儉”意識被“激活”
大部分中國人習慣在花錢上“量入為出”,可最近10多年,“花明天的錢,辦今天的事”成為一些人的追求,于是出現了不少貸款買房、買車的人。記者最近發現,由于對未來的收入預期變得不確定,很多人捂緊了錢袋,“價格合理”成為很多人購物的重要砝碼,“能省就省”也自然成為一些人的“口頭禪”,中國人傳統的“節儉”意識被重新“激活”。 2008年10月以來,廣西騰揚勞動服務中心副總經理高曉輝逐漸形成了上網購物的習慣,不僅自己經常在易購、拍拍等網頁上瀏覽、查詢自己喜愛的商品,還動員全家到網上購物。高曉輝算了算,相似品牌的商品在網上購買的價格比在大型百貨商場購買便宜一半還多。目前,像高曉輝這樣的“網購族”人數逐漸增多,他們共同的理由是“價格合適”。 盡管家門口就是北京莊勝崇光百貨商場,但時尚青年王依然說,她寧愿乘坐半個小時的地鐵,到雍和宮附近的一家服裝店去買衣服,原因就是那里的衣服“價格便宜”。 “節儉”意識不僅體現在購物上,帶午飯的習慣也在一些地方恢復。在廣西柳州市高新技術開發區一家外資企業工作的黃仁露,常常從家里攜帶午飯到企業。因為黃仁露跟父母一塊兒生活,有時和同事朋友在外聚餐,家里做的飯吃不完。她說:“現在算算賬,覺得家里倒剩飯非常浪費,帶上飯盒既不浪費,又節約了開支。” 王強東說,“只買對的不買貴的”,不管有沒有金融危機,很多中國人的消費一直恪守著這個原則,特別是對一些中老年人來說。現在,“金融危機”的到來讓這個消費群體逐漸在擴大,部分消費者有意開始減少支出或減低購買頻率,“節儉”的美德被重新“激活”。 今年春節,桂林市供電局員工何喬舫全家已經決定改自駕游為參加旅行社團隊旅游,費用大幅度減少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何喬舫說:“全家5口人,即使按照去年春節期間前往西雙版納的旅游費用計算,自駕游的油費、路橋費、住宿和吃飯的開銷超過1萬元,參加團隊則只需要花費4000元。” 在青島一家外貿公司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高欣說:“原來我每個月吃穿和買化妝品要花掉工資的一半,現在卻不敢輕易買高檔化妝品了,平時也盡量少出去吃飯,就是為了節約開支。”
無窮“消費潛力”亟待“內需內供”拉動
資料顯示,目前中國居民的平均消費率只有40%,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這說明中國人創造出來的財富大部分沒有被消費,而目前“擴大內需”正在被得到“足夠”的重視。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剛剛閉幕的200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把擴大內需作為保增長的根本途徑,明年要立足擴大內需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和動力,加強社會建設加快解決涉及群眾利益的難點熱點問題。 一些專家學者認為,政府推動內需之手需要與企業促進“內供”之手密切相連,才能實現消費的有效提振。 劉芳在北京一家三級甲等醫院做院長助理,她和愛人、孩子住在3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我早就想買房子了,可前幾年房價比我的工資漲得快,買不起呀!”在北京像劉芳這樣不靠父母資助但又想買房的人不在少數。 北京大學教授黃桂田認為,中國作為人口大國,將潛在的消費需求轉變為現實的有效需求,需要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居民的收入預期,從而提高居民的消費傾向。 在今年11月國務院出臺的擴大內需的十項措施中,已經把“提高城鄉居民收入”作為重要一項,向國人發出了改善民生的強烈信號。山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王忠武認為,國家推出的4萬億元刺激經濟計劃,重在改善民生,如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發展教育衛生事業等,將對經濟發展產生刺激效應,有利于擴大就業,拉動經濟增長,增加居民收入。 和政府對內需的強勢拉動相比,普通百姓的消費欲望似乎還在慢慢“預熱”。王強東認為這一方面源于中國人相對保守的消費觀念,一方面也與現在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太健全有關。他說,現在中國人還不敢把錢花出去,是因為對未來的收入預期和消費預期都不明朗,政府真正拉動內需,應該切實為中低收入人群在住房、教育、醫療等方面提供保障,消除他們的后顧之憂。 山東省銀行業協會秘書長、高級經濟師柳林認為,當前中國最有可能受金融危機沖擊而不敢消費的是低收入群體,由于自身收入水平低,對外界沖擊缺乏應對能力,在金融危機下,他們對日常的支出將更加敏感,目前最緊迫的任務是想辦法真正增加他們的收入,提高對低收入群體的社會保障水平。 “中國有兩個優勢是任何一個國家無法比擬的,一是全球最大的人力資源市場,中國的人力資源質優價廉,二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13億人的消費空間非常大,如果這個消費市場被拉動起來將無法估計,”王強東說,“目前政府對消費的拉動多集中在以項目為主的‘置換式’拉動,老百姓直接受益的是就業崗位的增多,在保障社會穩定方面作用明顯,而如果在消費的‘滾動式’拉動上多做些文章,中央政策惠及百姓的深度和廣度則更為‘透徹’”。 浙江大學博士、廣西玉林師范學院學者楊天保認為,中央連續出臺的刺激經濟發展有關政策無疑為穩定國民經濟吃上了“定心丸”。但企業自身也需要扭轉觀念,不斷實現科技創新和生產效率提升,以更加優質、適銷對路、服務網絡便利的商品來滿足消費者需求。對個體消費者來說,切莫成為國際金融危機的“驚弓之鳥”,保持客觀理性的消費心態,把該花的錢花出去,才能稱得上是一位成熟的消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