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名參觀者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被顏色釉生肖牛瓷雕《咪咪牛》所吸引。新華社發(石衛明
攝) | 近年來,現當代著名陶藝家的陶瓷作品引起了國內外收藏家的重視,在拍賣會上不斷刷新現當代陶瓷藝術品的拍賣紀錄。 記者了解到,目前現當代陶瓷藝術品的收藏存在一種誤區,認為名家的陶藝作品就是名作,就值得收藏。但是,陶瓷藝術品和書畫藝術品不一樣,它是一種火的藝術,名家的陶藝作品并非就是名作。
現當代陶瓷藝術品收藏市場潛力很大
“景德鎮瓷器引領藝術收藏潮流的日子為期不遠。”景德鎮學院教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菊生如是說。 今年4月底,中國嘉德2008春季拍賣會現當代陶瓷藝術專場,是陶瓷藝術品首次試水二級市場,專場拍賣會以97%的成交率和1578.416萬元的總成交額順利結束。李菊生的作品“豆蔻年華高溫顏色釉鑲器”以123萬元人民幣的成交價格拔得頭籌。 在10月份舉行的首屆景德鎮國際藝術陶瓷拍賣會上,景德鎮近現代154件藝術陶瓷參加競拍,成交額高達3448.505萬元(含傭金)。國內外百余名收藏界人士參加拍賣,當天拍出最高價的拍品為“珠山八友”之首王琦制作的“粉彩漁翁圖瓷板”,拍出210萬元的高價。 據了解,上世紀90年代初期,現當代陶瓷主要是以工藝品的形式進行出口貿易。海外人士,尤其是中國香港、新加坡、東南亞地區華人是收購現當代陶瓷的主流,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后,當代陶瓷進入低迷期。21世紀以來,國內的收藏市場現金流量越來越大,收藏群體也在急劇擴大。 嘉德拍賣公司的陳林林說:“當代陶瓷藝術品進入市場才剛剛開始,現在國外一些大的博物館和社會團體對當代陶瓷都有收藏。據我所知,目前國內有幾家博物館也在收藏,但是還沒有完全形成像收藏當代油畫藝術品、古玩那樣大的氣候。” 李菊生認為,現當代陶瓷藝術作品的收藏市場尚屬于初級階段,但市場發展潛力很大。隨著人們對陶瓷藝術作品藝術價值、欣賞水平的提高,現當代陶瓷藝術作品完全可以和現當代字畫、油畫作品并駕齊驅。 年近70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遠長清晰地劃分出陶瓷藝術品的三個市場發育階段:上個世紀普及產品熱銷;2003年中檔產品起步;2006年末禮品兼保值、增值和有收藏意義的產品開始火暴。“我現在感到壓力的不是市場的問題,而是我的東西是不是做得足夠的好。”劉遠長說。
陶瓷藝術珍品一定要有個性
陳林林認為,“現當代陶瓷藝術是把現代藝術的觀念融入到陶瓷這個載體里。收藏的主要是觀念、手法和工藝。其他藝術可能更多講究的是繪畫方面的語言,工藝以及火的藝術和運氣是現代陶瓷有別于其他收藏門類的特點。” 以瓷雕見長的劉遠長曾創作了《哈哈羅漢》、《飛天》等一批著名作品,《哈哈羅漢》是被仿制得最多的一件作品,劉遠長保守地估計仿制量在一千萬個左右。劉遠長認為,一件作品應該包涵藝術價值、工藝價值、歷史價值、供求價值,這四者決定了其市場價格。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饒曉晴從文化的角度審視了景德鎮的陶瓷藝術。“中國的傳統陶瓷文化從來沒有被外族人否認,我們一直在影響其他人,如果被我們自己否認了,則是一種遺憾。”饒曉晴說,“歐洲的現代陶藝觀念是發端于上世紀40、50年代,到現在為止,在歐洲已經是非主流的藝術形式,已經成為一種藝術游戲,但是這種影響力卻在中國成為主流影響力,成為衡量現代陶瓷藝術的一個標準,無疑對傳統陶瓷文化形成了巨大的沖擊。” 饒曉晴認為,現代陶瓷收藏應該注重作品的嚴謹性,陶瓷藝術品要把對人生的態度融入作品中,要注重個性化,要一看就知道是誰的作品,作品要具有工藝上的偶然性。
警惕“名人名作”
李菊生認為,現當代陶瓷藝術作品的鑒賞是一個系統復雜工程,陶瓷作品和藝術家的身份、職稱和頭銜有一定關系,但絕不是評判藝術品價值的惟一因素。很多收藏者容易走入這個誤區。 記者在景德鎮采訪中發現,幾乎所有出售藝術陶瓷的店鋪,都為顧客準備好了相應的《名人名作證書》。景德鎮著名陶瓷收藏家、精益齋私立陶瓷博物館館長孔發龍認為:這種做法是在偷換概念,是以作品偷換名作、以職稱偷換名人,是對廣大收藏愛好者的不負責,同時也是對景德鎮藝術陶瓷市場發展的不負責。 他對景德鎮部分陶藝大師提出了尖銳的批評,認為某些陶藝大師是在誤導玩家,很多名人是用名氣創作,而沒有花很多時間去創作。景德鎮沒有幾個名家是有經紀人的,都是自產自銷,但他們為了銷售而忙于應酬,為了得獎要和評委、組委溝通,為了名氣都忙于評比、展覽,浪費了大量的時間。 孔發龍說,景德鎮陶瓷工藝性強、難度大的是粉彩、古彩、高溫窯變,但現在很多作者熱衷于用相對簡單的青花、新彩等工藝創作。李菊生的作品“豆蔻年華高溫顏色釉鑲器”高價拍出說明真正的行家對藝術陶瓷是有較高的工藝要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