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創意市集”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一件件與眾不同的商品,更是一種全新的生活理念。新華社發 |
用套鞋描繪成的“鯉魚”成為“年年有余”新掛件;用鐵皮做成一個個造型獨特的機器“外星人”;把常見的絨線襪縫成各式各樣的搞怪玩偶;把商品做成“廣告服”穿在身上做促銷。
只要是原創,就可以在“創意市集”上找到知音。錯過了最近一次趕集時間也不用后悔,近期,“創意市集”還將在北京、上海、廈門紛紛落地。
給生活一點創意還自己一份精彩
集合到某一天的某個地區,擺攤子,販賣限量制作的各種小東西:獨立的影像書刊、手工娃娃、手繪T-shirt、掛件飾品等各種各樣的小商品,“攤主”是一些充滿想像力的藝術家、設計師和工藝者。
創意市集,英文名稱i-Mart,包含了雙重意思,既代表idea-Mart(點子市場),也代表I'm-Art(我是藝術)。
“有一家用襪子做娃娃的手工鋪很特別,叫‘布三布四’。”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的原子從來都抵擋不住新奇好玩的創意產品的吸引力。
網絡上,一位曾經參觀過“創意市集”的網友在自己的博客上這樣寫道:“襪子,那么容易被忽視的,卻在她的手里有了鮮活的生命。”
比起商場里批量生產的商品,創意產品的個性鮮明,而手工制作也決定了他們“限量版”的身份。“倒不要求‘創意市集’有多頻繁,但最好能每年定期地搞兩三次,像是一個創意人群的定期聚會,”原子說,“最好能有更大的展覽面積和更多的攤主,看到質量更高的產品。”
學廣告的Rhea一直都關注類似的創意活動,雜志、畫報、博客、網站都是她的消息來源。喜歡設計和創意產品的她,在今年3月來福士廣場開設的“創意市集”上抱回了用紐扣做眼睛的兔子娃娃,她給這只可愛的兔子取了個昵稱“外星兔”。
據“創意市集”的主辦方介紹,參加“創意市集”的“攤主”大多是來自設計、出版、文化、網絡等公司的年輕設計師。不少“攤主”和參觀者還是在校學生,吸引這些Kidult(孩子般的成人)的原因或許就如一名網友的留言所說:“童年是每一個成年人的夢想,當你心里的那個孩子溜出來散步時,曾經平常的東西,加入一些不三不四俏皮的念頭,生活可能就會變得奇異。”
在Rhea看來,目前擺攤的創意產品還有些良莠不齊,有些東西的創意還不夠,產品也大多集中在飾品、玩偶等幾類上,比較單一。不少產品定價適中,不過一些還略顯昂貴,比如一條用別針做成的項鏈售價150元,稍大一些的抱枕近百元。
“但是能有這樣的平臺很不錯,至少能看到多元化的設計。”Rhea說。
個性與潮流交織的“創意風暴”
“攤主”黃盛開和朋友組成了創意團隊“4aTEAM”,專做些獨特趣味的東西。黃盛開向記者展示了一白一黃兩只枕頭,粗粗一看還以為是縮小版的農用飼料袋。枕頭外形與常見的棉布外套的彈性棉枕頭別無二致,白色枕頭是個如假包換的“尿素”袋,上面“凈含量”“粒度”等專業標示一樣也不少,還像模像樣地印上了“通過SB9728質量管理體系認證”。黃色枕頭則是一只“小雞料”袋。
把農用飼料袋巧妙地與到每個人最熟悉的枕頭結合,其實表達了創作者對現實社會的悲觀情緒。黃盛開說:“作品更多地會關注貧民和生存環境,主要想在這里面挖掘些有意義的東西。”
縱觀“市集”上五花八門的創意產品,大多具有當代藝術風格,充滿了設計者的個性化特點,其中不少產品都反映了當下的潮流,有些還趣味十足或帶有些黑色幽默。
“能夠交到趣味相投的朋友,無所謂什么人。”黃盛開覺得“創意市集”是一個與外界聯系的平臺。
剛剛起步缺乏市場化運作
“‘創意市集’是個前瞻性的文化產業,它目前在中國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證大現代藝術館館長沈其斌說,“參加的設計師都是通過個人報名的方式參與,‘創意市集’開展的時間也不定期,缺少整體規劃和市場化的操作。”
然而“創意市集”作為一個新興現象,吸引了不少機構和組織紛紛介入。“藝術館可以通過提供交易平臺、樹立‘創意市集’的品牌,最終形成產業化發展,”沈其斌介紹說,“目前證大現代藝術館正在著力籌劃‘創意市集’,各種工作例如信息的數據錄入等都在進行中。”
“將來的創意產品將會向更廣的方面衍生,例如家具、食品等等,與設計者個性化結合的每一樣東西都富有創意。”沈其斌說。
據了解,上海創意產業現已初具規模,截至2006年底,上海已授牌的創意產業園區達到了75家,園區入駐創意產業類企業達2500多家,相關從業人員逾兩萬多人。“八號橋”“田子坊”“1933老場坊”,這些已成為日益勃興的創意場所。而真正屬于草根平民的“創意市集”,目前才剛剛起步。
上海的“創意市集”首站于2006年11月在證大現代藝術館開張,40多位年輕設計師的作品集體亮相;2007年3月60多位“攤主”又齊齊在時尚聚集地——來福士廣場“擺攤”。在此之前“創意市集”已在廣州、北京、廈門、香港等地開展多次。
接下來,“創意市集”還將向更多的城市進軍,成都、南京、杭州、蘇州、重慶、天津,一個都不能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