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北京西北的陽坊鎮,是歷史悠久的京畿古鎮,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優勢,良好的市場環境,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完善的服務功能和高效率的辦事水平以及蓬勃發展的鎮域經濟,向世人展示了良好的對外開放形象。陽坊鎮,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首都城鎮建設重點鎮迅速崛起。
如今,當我們走近陽坊鎮,依山傍水,景色宜人,資源豐富,環境優美。碧波蕩漾、風光旖旎的京密引水渠環鎮而過,環境清幽,景色秀麗的白虎澗自然風景區將駐蹕山緊緊環抱。特色鮮明的回族聚集地形成了濃郁的民族風情,打造了以陽坊涮羊肉為品牌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素有“京北小嶗山”之稱的陽坊鎮,是度假郊游,修身養性的優選之地。今天的陽坊鎮,拔地而起的商務區,民俗風情濃郁的人文景觀,現代化重點鎮與生機勃勃的工業區交相輝映,積淀了陽坊鎮豐富燦爛的歷史文化,展示著現代化大都市首都重點鎮的新姿,融會了陽
區位獨特 歷史悠久綜合優勢進一步凸顯
2006年,黨和政府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號召,毋庸置疑,北京這座歷史名城打開了2008年率先在全國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新篇章。地處京郊的陽坊鎮迎來了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宜居小城鎮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進一步激活陽坊鎮的綜合優勢和諸多有利因素,喚起了京郊兒女奮發進取,建設現代化小城鎮的巨大熱情,促使陽坊跨入經濟發展的快車道。
陽坊鎮位于北京城區西北,距天安門直線距離30公里,鎮區東部和南部與海淀區接壤,南部毗鄰中關村高科技園區,面積40.53平方公里,轄10個行政村、1個社區,人口3.6萬人。2001年,陽坊鎮被確定為北京市小城鎮建設試點鎮,2005年,新修編的《北京市總體規劃》將陽坊鎮確定為重點建設鎮。
陽坊鎮歷史文化悠久,民俗風情濃郁。位于西貫市村的清真古寺,始建于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特色的回族聚集地形成了濃郁的民俗風情,也打造了以陽坊涮羊肉為品牌、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誠招八方來客盡享特色美肴,情聚四海之友傳承民族文化”,慕名而至的天下賓客絡繹不絕。
交通是經濟騰飛的雙翼。便捷的交通使陽坊縮短了與北京及周邊區縣的距離。陽坊鎮交通條件優越便捷。沙陽路、頤陽路、溫陽路、六環路四條高等級公路交會于境內。公交線路四通八達,642路、914路、區級客運7路、20路公交車貫穿全鎮。近年來,陽坊鎮經濟快速發展,使這里成為京郊富庶之鄉,投資興業的黃金寶地。
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斷增強鎮域經濟實力
陽坊鎮不經意間成為時代的亮點。近年來,陽坊鎮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緊緊抓住北京市城鎮建設重點鎮契機,拓寬思路、扎實工作,按照“三區一鎮”建設格局和“強二、興三、優一”的產業發展思路,堅持以做大做強三個工業組團、大力發展特色餐飲及休閑旅游業、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為重心,著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使鎮域經濟實現了健康快速發展。陽坊鎮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城鎮面貌顯著改變,鎮域經濟迅速崛起,投資環境日趨完善,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經濟保持持續增長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2006年,預計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完成54403萬元,比2002年增長66%,年均遞增13.5%;工業總產值完成106550萬元,比2002年增長132.7%,年均遞增23.5%;外貿出口交貨額完成62100萬元,比2002年增長252.3%,年均遞增37%;財政收入完成3850萬元,比2002年增長100.5%,年均遞增19%;工商稅收完成6600萬元,比2002年增長46.4%,年均遞增10%;農村人均勞動所得8411元,比2002年增長37.1%,年均遞增8.2%。人民群眾真正看到了改革開放的成果,享受到了經濟發展帶來的實惠。
工業化水平明顯提高
全鎮堅持以打造昌平區西南部的工業重鎮為目標,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強鎮”戰略,先后投資4800余萬元完成了工業區道路、污水排放、照明、綠化等基礎設施工程建設。積極轉變招商方式,招商項目實現由粗放型、數量型向科技型、質量型、規模型的轉變,四年共引進企業19家,引資超過五億元,全鎮已基本形成了以利德華福、國電博納為代表的南部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以鵬達制衣、百旺制衣為代表的東部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基地,以清華陽光、世宗智能為代表的北部重組轉制產業基地。
旅游、餐飲、房地產等三產服務業發展迅速
陽坊涮肉特色餐飲知名度穩步提升,市場進一步擴大。清真寺、白虎澗自然風景區等旅游資源得到較好的維護和開發。休閑、旅游、度假產業發展勢頭強勁。碧春園小區和香江別墅等房地產項目相繼開工建設,房地產業拉動地區經濟發展的活力已經顯現。
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更加完善
完成了農業綜合開發高效節水工程,為2300余畝農田安裝了噴灌、管灌設備,平整土地1200余畝,修整田間道路6300米;修復了后白虎澗護村壩、四家莊橋等一批重點防汛設施;注冊了白虎澗牌京白梨商標,完成了150畝京白梨觀光采摘示范園的建設;累計發放夏、秋兩季糧食直補金100余萬元;成立了生態林管護隊,完成了爆破造林1300畝,“四旁”綠化11.25萬株。全鎮農業生產進入了一個良好的發展階段。
三個產業健康發展 新農村建設順利啟動
三個工業組團的發展格局基本形成,清華陽光、鵬達制衣、利德華福等支柱企業快速發展;特色餐飲、民俗旅游、生態旅游效益不斷提升;實施了農業綜合開發,調整了農業產業結構,全鎮6000畝基本農田整治工作列入計劃,完成了農村土地確權工作。按照“規劃先行、突出重點、整體推進、全面發展”的原則,率先啟動了市級示范村和區級試點村的新農村建設工作,同時鎮財政投資200多萬元對未被列入試點的七個村在物力、財力上也給予了大力支持,全鎮改水、改廁、環境整治、道路修建等項目順利實施,新農村建設在全鎮范圍內全面展開,并取得初步成效。
小城鎮建設穩步推進城鎮基礎設施日趨完善
規劃就是生產力,沒有一流的規劃,就不可能建成現代化小城鎮。加快小城鎮建設,推進城市化進程的關鍵是從戰略選擇轉為戰略規劃。當我們打開陽坊鎮這本書,便能從那些縱橫交錯的城鎮規劃圖中看到陽坊人的抱負。
陽坊鎮站在歷史的制高點審視陽坊,以極富現代意識的經營理念,求真務實的立業觀念經營陽坊,以高起點定位、高標準規劃小城鎮,為城市化建設奠定了基礎。
面臨陽坊鎮確定為重點建設鎮這一契機,陽坊鎮立足于區位實際,堅持“規劃先行”的思路,“堅持高起點定位、高標準規劃、高水平建設”的原則,貫徹可持續發展的規劃理念,對鎮域土地用途、經濟結構、空間布局、人口流向、設施建設等方面都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和完善,形成了科學的功能布局。
陽坊人用他們的市場目光看到了極易被人忽視的城鎮規劃的財富功能,鎮里著力抓好重大規劃的編制工作,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快,地區發展環境不斷優化。完成了《昌平區陽坊鎮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和2020年遠景目標綱要》的編制工作,明確了全鎮“十一五”期間的發展方向、奮斗目標和工作任務,描繪了到2020年陽坊鎮城鎮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劃藍圖。完成了鎮域《環境建設規劃》和《中心商業街建設規劃》。集中供水、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綠化美化、環境整治等工作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碧春園小區和香江別墅等房地產項目相繼開工,沙陽路、陽八路、變電站等重點工程項目相繼開工,中心鎮區土地一級開發順利實施。成立了生態林看護隊、土地和礦產資源看護隊,土地、礦產、水資源、林木資源得到有效管護;新建了城管分隊、環衛隊、路管站,城鎮管理工作進一步加強。加大了環境整治力度,投資30萬元完成了鎮二級公共廁所的建設;投資35萬元,加強鎮環衛隊建設,進一步完善了村收集、鎮運輸、區消納的垃圾處理方式。2005年陽坊鎮獲得“北京郊區環境優美鄉鎮”稱號。
昔日蓬勃發展未來任重道遠
今天的陽坊鎮,小城鎮建設如火如荼,招商引資方興未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經濟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精神文明建設碩果累累。面對所取得的成績,陽坊鎮深刻認識到,今后五年是加快陽坊小城鎮現代化進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五年。特別是2007年至2010年,是關系陽坊鎮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能否全面完成的關鍵時期,陽坊鎮將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新的挑戰。陽坊人以更昂揚的精神狀態、更高度的責任感、更強烈的事業心、更扎實的作風,搶抓機遇,奮力開拓,實現新的更大的發展。今后五年,全鎮工作的指導思想和總體思路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加強黨的建設,團結帶領全鎮廣大人民,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積極打造現代化小城鎮,按照全鎮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確定的發展思路,加快全鎮現代工業區、中心商貿區、舊村改造區、生態旅游區、都市農業區、軍營文化區“六大產業區”建設,努力把陽坊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現代化宜居小城鎮。
陽坊鎮今后五年的奮斗目標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所確定的各項任務,為實現2020年遠景規劃奠定堅實基礎。經濟工作在2006年的基礎上,通過五年的努力,到2011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完成9.6億元,工業總產值完成17億元,財政收入完成6800萬元,工商稅收完成1.2億元,農村人均勞動所得達到1.2萬元。通過全鎮上下的共同努力,用十至十五年左右的時間,把陽坊打造成拉動昌平西南部發展和服務海淀西北部中關村產業基地的經濟增長及生活服務區、宜居小城鎮、和諧新農村。
陽坊人一定會把握機遇,創新業,繪藍圖,攀高峰,取得更加輝煌的業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