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6-10-30 高麗霞 徐洪義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本報訊
曾經以“邊、小、窮”聞名的慶云縣是山東省最后一個脫貧的國家級貧困縣。近幾年來,慶云縣依靠自身努力,“以開放思維謀劃縣域經濟、按產業組織縣域經濟、以縣城經濟帶動縣域經濟”,一躍成為山東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先進單位和農民增收先進縣。
慶云的縣域經濟迅猛發展得益于三步棋。
第一步棋,開放促動,以開放的思維謀劃縣域經濟發展。慶云縣委、縣政府一班人解放思想,確立了“商貿興城、工業立縣、棗牧富民”的發展思路,把大開放作為振興經濟的關鍵舉措,把良好的投資環境作為加快發展的最大資源。他們在全國首創了優化經濟環境委員會和“經濟110”,第一個推出了招商項目引薦人終身獎勵制度,第一個讓外來客商登上勞模領獎臺、當上人大代表,使“走進慶云門就是慶云人,來到慶云縣事事都好辦”的觀念深入人心,“知商、重商、親商、為商”蔚然成風,營造了大發展的“小氣候”,促進了外力聚集、內力迸發。近三年共引進投資過千萬元的項目120個,引資額達到43.5億元。
第二步棋,貿工聯動,按產業組織縣域經濟發展。慶云縣把專業批發市場建設作為加快縣域經濟的突破口,從1998年開始實施“商貿興城,貿工聯動”戰略,努力打造“北方商貿名城”。目前,該縣躋身全省八大現代批發市場行列,成為環渤海圈內最具活力的商貿板塊之一。圍繞市場大上加工業,培植了一批骨干企業,初步構筑起以專業批發市場為龍頭,加工基地、工業園區為龍身,產業鄉專業村為龍尾的“龍”型的縣域經濟發展新格局。
第三步棋,城鄉互動,以縣城經濟帶動縣域經濟發展。慶云縣集中力量發展縣城,努力做大做強“縣城經濟”。按照“小縣域、大縣城”思路,著力實施“南北拓寬,東西改觀,中部提升”工程,三年來,城區框架面積達到了30平方公里,增加三倍。每年吸引農民進城一萬多人,形成城區、市場區、開發區“三位一體”的城市發展新格局。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一林二牧”成為全縣農業的主線。三年來,新植棗樹1200萬株,實現了大地“棗園化”;畜禽出欄量增長3100萬只,培育出千萬只肉鴨、百萬只肉兔、十萬頭生豬三大畜牧生產基地。僅林牧兩項,全縣農民人均增收1200元。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