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科院院士趙凱、強伯勤指導工作 |
 |
團隊合影 |
 |
生物技術創新平臺 |
 |
生物制品中試平臺 |
在科技興國發展戰略指引下,我國科技企業孵化器事業自1987年誕生以來發展迅猛,成效斐然。到2007年,我國科技企業孵化器已超過1000家,已經成為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培育高成長性創新企業及企業家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但是,我國的孵化器事業在經過了20多年的發展后,特別是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大背景下,需要在理念、機制、經營方式等方面進行革命性的創新,也就是說孵化器理論基礎需要從為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創造一個局部優化環境到為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建立一種高效的模式和機制方面的轉變。 為了促進孵化器事業健康發展,使其在促進科技產業發展、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今天,我們推出中關村生物醫藥園,希望他們的做法和經驗能對我國眾多科技孵化器有所啟迪和借鑒。
依托綜合優勢 建設生物醫藥專業孵化器
在當今世界已進入必須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經濟發展的新時代,在全球不斷掀起的科技進步浪潮中,作為尖端科技的生物產業領域的飛速發展尤為引人注目。近年來,全球生物技術產業的銷售額每5年翻一番,年增長率高達30%,是世界經濟增長率的近10倍,生物產業已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產業之一,并成為全球新的經濟增長點。不僅如此,更重要的是生物技術的發展水平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中關村生物醫藥園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在相關部委、各級政府及多家機構的支持下,于2003年9月建成的多功能、綜合性的科技孵化平臺,是面向生物醫藥領域的中小型科技企業及科研機構的專業化的“孵化器”組織,是目前國內范圍內設備設施齊全、功能布局合理、運轉效率最高的專業性孵化器之一。
無論是在硬件還是在軟件建設上,中關村生物醫藥園從籌劃到建設始終堅持高起點,以國際頂尖同行作為自己的著眼點和參照系,并努力使之超越。作為專業生物醫藥“孵化器”,他們始終堅持以為入園企業提供全方位的、個性化的綜合解決方案為宗旨來開展工作,具有顯著的技術服務優勢。為此,他們斥巨資購置了200多臺套先進的儀器設備,園內建設了符合GMP標準生物工程中試車間(已通過多個省市局的現場考核)、生物分子學實驗室、藥物合成與制劑實驗室等多個開放性實驗室,可以為醫藥企業、農業生物技術、化學制藥企業及化工產品、食品、環保等多個項目提供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服務。
除此以外,生物醫藥園還具有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該園地處中關村科技園核心區,交通便利、環境優美,并且緊鄰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著名高等學府56所,科研院所138個,130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在園區茁壯成長。具有良好的人文資源優勢,是舉世矚目的智力高度密集地區,具有科技人才密集、科技儀器密集、圖書情報信息密集、科研成果密集的四大優勢,是進行學術交流和科技創新的理想之地。 生物醫藥園自開園以來,吸引了眾多的領域內高端人才來此創業,已有幾十家創新型入園企業,園內已有四個國家新藥完成臨床前研究,獲得臨床批件。服務體系運營方面已累計為158家企業、9個國家新藥提供專業服務。服務企業除北京外還有上海、天津、湖北、廣東、海南、長春、江蘇、河南、河北等省、市地區,專業技術服務不僅輻射全國,同時還走出國門,為美國化學分析試驗室的300多個項目提供服務,在國際上為我國專業孵化器贏得了應有的聲譽。
科學發展是生物醫藥園 發展的強大動力
面對國內孵化器已呈多樣化、多元化的發展態勢以及強手如林的競爭環境,園區領導者清醒地認識到,市場經濟的核心就是競爭,“大魚吃小魚,快魚吃慢魚”已是屢見不鮮的現象,落后就可能被淘汰出局。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形勢下要求得長足發展,就必須有一個好的發展思路,要適應于時代的要求、適應于創新創業的需求、適應于客戶的需求,也就是說實現科學發展,舍此,別無選擇。為此,園區領導者就事關生物醫藥園全局和未來發展的重大問題進行戰略思考。開園初期,在毫無經驗可借鑒的情況下,他們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實踐,終于摸索出一條具有鮮明特色的有利于企業創新發展的中國孵化器發展之路——這就是孵化器運作的資本化、孵化器管理的科學化、孵化器服務的專業化和孵化器戰略的品牌化。
創新孵化器運營機制 激發孵化服務動力
為了使生物醫藥園取得長足發展,園區領導就制約孵化器發展的桎梏大膽改革,徹底擺脫傳統孵化器的經營模式,綜觀生物醫藥園發展的軌跡,我們清楚地看到它成功實現的三次嬗變。第一次嬗變:以新的機制和模式組建專業孵化器管理公司。2004年4月成立了北京中關村上地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具體負責生物醫藥園的管理工作。這一重大舉措在生物醫藥園的發展史上是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在這一模式下,生物醫藥園的產權收益仍然歸產權單位海淀創業園所有,服務收益歸上地生物科技公司所有。產權收益與服務收益實現了初步分離,既保證了正常運營,又使孵化器管理公司的專業化水平得到了快速發展,專業服務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實踐證明這一創新模式對于從事孵化器事業單位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和借鑒價值。
2005年4月,生物醫藥園迎來了在其發展史上又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北京市科委授牌生物醫藥園“首都科技條件平臺——生物醫藥專業孵化器”,為此生物醫藥園的平臺建設正式啟動。為了盡快把科技條件平臺建設起來,他們和三家專業公司合作進行科技條件平臺建設和運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系列矛盾日益凸顯,由于專業機構也有自己的業務,提供給在孵企業的服務有限,而在孵企業的需求又是多種多樣的,當時的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企業需求。為改變這一現狀,以滿足在孵企業的需求,生物醫藥園對科技條件平臺進行調整。一是將全部平臺收回;二是對中關村生物醫藥園平臺服務功能進行新的規劃;三是對服務模式作了重大調整,由過去單純科技條件出租、共享的服務形式調整為包括人員培訓、實驗儀器設備共享、委托試驗、中試研究、聯合開發以及質量控制研究等在內的多種服務模式。與此同時,上地生物科技發展公司對自身進行定位,就是公司不進行任何生物醫藥產品的研發工作,從而確保全部條件用于企業創新創業的支持,同時確保在服務過程中對服務企業知識產權的保護,通過調整,平臺服務的模式適應了創新企業的需求,服務過程中企業的利益得到了保證,企業的知識產權得到了保護。這次成功的調整,使生物醫藥園的平臺服務能力得到快速提升,服務范圍進一步拓寬。服務企業數量由2005年的不足10家迅速提高到2008年的90余家。被服務企業遍及全國各地,真正形成了一個跨地域的專業服務平臺,這是生物醫藥園經歷的第二次嬗變。
經過兩次改革和嬗變,生物醫藥園的總體面貌和專業服務能力得到很大的改觀和提升,已經躍居我國生物醫藥專業孵化器發展的前列。但生物醫藥園的領導者并沒有為取得的成績沾沾自喜,更沒有卻步不前。作為銳意進取、朝氣蓬勃的生物醫藥園的領導者,將每一次改革的成功作為新的起點繼續前進。生物醫藥的領導者不僅具有很強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而且有很強的憂患意識,面對國內同行的迅速崛起和國際行業巨頭的嚴峻挑戰,他們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對孵化器隱含的危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科技企業孵化器在國際上是高風險、高投入、高效益的三高企業,但在國內還是一種國家鼓勵科技成果轉化和招商引資的手段,談不上經營,不可避免的形成了對財政政策的高度依賴,中關村生物醫藥園的服務平臺表面上運行良好,但這不是一種可以長期存在的模式,這是因為科技平臺建設基本是在各級政府的資金扶持下完成的,平時的運營成本也依賴海淀創業園和相關部門的補貼。必須改變這種長期依賴政府和海淀創業園支持的被動局面,變“輸血”為“造血”——走內涵式發展的道路。為此,生物醫藥園從兩方面入手進行改革:一是堅持走市場化道路。2008年,生物醫藥園將運營模式調整為由上地生物發展公司出租金,租賃海淀創業園的場地和科技條件建設平臺,利用平臺服務實現創收;二是提升專業孵化能力。為此,生物醫藥園建立了平臺管理體系,規范管理服務細節,使服務更加科學化和正規化。同時,創造性地利用品牌所掌握的客戶資源,實現了科技平臺的“擴容”。經過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生物醫藥園完成了在其發展史上的第三次嬗變。
創新孵化器運營模式 “創造”創新企業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一個企業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只有創新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把握先機,贏得主動,在新技術、新產品不斷升級浪潮中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大環境下,在“十一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大新藥創制”對接中,中關村生物醫藥園深刻認識到,在傳統孵化器服務理論基礎上完成了三次改革嬗變后,生物醫藥園雖然對生物醫藥企業的支持與服務得到全面提升,但對創新型國家建設以及重大創新產品和創新企業的出臺的貢獻仍然沒有發生質的變化。
針對這種情況,生物醫藥園提出了變服務創新企業為創造創新企業的孵化器發展戰略。根據國家相關研發機構控制著新藥研發的前期,國內大型制藥企業控制著新藥生產與銷售的下游的實際情況,中關村生物醫藥園提出以介入式孵化的方式參與到新藥創新產業鏈中,去續接基礎研究和產業之間的空當,全面承擔起國家經費支持的基礎研究所不能顧及、市場化的風險投資和產業投資又不愿承擔的新藥研發中風險最高的應用開發階段的工作。在這種模式下,中關村生物醫藥園通過吸納新藥物研究早期的成果,利用已經比較完善的科技條件平臺、資本平臺和咨詢平臺的協同作用,實現早期成果的初期篩選,實現成果與產業的順利過渡,從而創造一個有利于生物醫藥領域重大創新產品出現、生物醫藥創新企業不斷涌現的機制,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持。如果說前三次改革嬗變是在傳統孵化器理論基礎上進行改良的話,是一次又一次“量”的積累,那么生物醫藥園的這次改革就是“質”的飛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蛻變”。前三次改革都是集中在如何更好地為創新企業提供服務,而這次改革完全是為了“創造”更多的創新企業,創造更多的重大創新產品。 在這一框架下,中關村生物醫藥園利用各級政府的支持政策初步建立起一個產業孵化基金、一支項目孵化隊伍和一套比較完整的項目孵化管理體系,孵化的第一個項目已經成立了獨立的創業公司,完成了發展史上的第一個“創造”,第二個公司正在注冊之中,孵化產品線上的其他項目正在有條不紊的開展。
生物醫藥園在短短七年時間里經歷了不平凡的發展歷程,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裂變”。作為高科技產業孵化器,積極構建創新環境,努力營造創新氛圍,在先進的人文環境中不斷加大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力度,是中關村生物醫藥園始終不渝的追求目標;不斷深入進行體制創新、機制創新、管理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和企業文化創新,并力求在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有創造性等方面有新的建樹,努力領先對手,不斷超越自我,是生物醫藥園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永葆生機的源泉。
七年磨一劍,出鞘始見鋒。中關村生物醫藥園在短短七年時間里不僅取得了輝煌的成績,成為一個內有凝聚力、戰斗力,外有影響力、競爭力的生物醫藥專業孵化器,而且躍居我國孵化器領域里的制高點,演繹著一個生物醫藥園飛速發展的現代傳奇,從而激發起全體員工繼續拼搏的激情。經過長期不懈努力,中關村生物醫藥園品牌的影響力不斷擴大,極大地提升生物醫藥園的美譽度及廣大客戶對其品牌的忠誠度。實踐將證明,生物醫藥園跨越式發展的成績經得起實踐和歷史的檢驗。生物醫藥園人譜寫了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光輝的歷史,也在續寫美好的未來。面對未來,園區的領導滿懷信心,他表示,一定要抓住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堅決按照黨的十七大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更加積極的姿態、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加宏大的氣魄、更加扎實的作風,在更高的起點上跨步前進,為促進我國生物制藥產業的健康發展,進而為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