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黑圣果、黑土豆、祁連冰提……在日前于北京舉辦的第六屆農交會上,來自甘肅河西走廊的特色農產品吸引了眾多參會者的目光。一位北京市民興奮地說:“我在一家超市里見過這種黑圣果,每斤要賣三四十塊錢呢! 甘肅三鑫農林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柴在軍介紹說,這些特色農產品都是河西走廊大力發展“沙產業”結出的碩果。“沙產業”理論是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在上個世紀90年代提出的,倡導在沙漠里發展“多采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的現代農業。 柴在軍經營了三萬畝沙漠綠洲,在祁連山區下海拔2000至2600米的地帶,搭建日光溫室種植反季節紅提葡萄。他拿自己的實踐與傳統的種植方法進行了比較:同樣收入1萬元,按照傳統的模式,需要種植20畝以上的大田農作物,年消耗10000至12000方水,而采取“多采光,少用水”的溫室種植模式,只需要不足1畝地,年消耗僅120方水。 沙產業是以沙漠地區的太陽為直接能源,靠植物的光合作用來進行產品生產的體系。目前在我國甘肅、內蒙古、寧夏、陜西等省區發展勢頭良好。沙生植物沙棘、甘草、沙柳、檸條、肉蓯蓉、鎖陽、苦豆籽、枸杞、麻黃、山杏的產業鏈正在延伸和完善,一批龍頭企業正在興起,一批試驗示范基地正在崛起,一批名牌產品正在市場競爭中成熟。 柴在軍說,“治沙不治窮,到頭一場空”,作為“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的后續主導產業,沙產業可以保證治沙與致富雙贏,生態與生計兼顧,“綠起來”與“富起來”結合!爸灰凑丈钞a業理論進行科學探索,沙區一定會成為福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