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張裕A公告擬以自有資金10.20億認購恒豐銀行股份一事,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產業資本涉足金融業的升溫趨勢。據上證報資訊統計,兩市共有133家主業清晰的制造業公司涉足參股金融業,其中擁有國資背景的公司為94家,占絕大多數。
國資龍頭為參股金融主力
據上證報資訊統計,133家具備參股金融概念的制造業公司中,擁有國資背景的公司為94家,民資背景的為39家。其中有21家公司擁有央企背景。比如,中國鋁業公司控股的焦作萬方,初始投資510萬元持有焦作市商業銀行510萬股,占該公司3.16%股權;初始投資國泰君安453.9萬元;初始投資國泰君安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46.1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具備參股金融概念的制造業公司中“龍頭”輩出,不少都是行業的佼佼者。133家公司中,具有行業龍頭、區域龍頭或者細分行業龍頭地位的上市公司共有62家,幾乎占據了半壁江山。其中,種業龍頭豐樂種業初始投資1000萬元參股徽商銀行,占該公司股權比例為1.47%。光通信行業龍頭烽火通信參股發起成立廣發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公司2009年中報披露,報告期內收到廣發基金管理公司現金紅利3000萬元,占當期凈利潤的21%。 此外,也有一定數量的民營公司參與了對金融機構的投資。如服裝類上司公司雅戈爾,公司出資1.8億元與其他8家法人共同發起成立中國浙商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此外,公司還持有多家銀行和券商的股份。又如農業龍頭新希望,公司不但是民生銀行的大股東,還持有民生保險的股份。
歷史原因不可不察
東方證券行業研究員金麟認為,國資背景公司和行業龍頭成為參股金融的主力是情理之中。金麟向記者表示,“一般參股金融的制造業公司必須有良好的現金流,這才可以保證在不影響主業的情況下進行對外投資。反過來看,只有那些行業龍頭才具備對外投資非主業資產的財務條件。”以豐樂種業為例,2009年三季報顯示,公司期末貨幣資金為2.3億元;又如之前提到的烽火通信,2009年第三季度末擁有貨幣資金11.95億元。 雖然制造業上市公司參股金融的投向眾多,但卻集中性地選擇了銀行和券商。133家公司中,參股銀行的達到69家,參股券商的為60家,均在半數上下。 金麟表示,歷史原因是導致不少龍頭公司手中握有金融資產的主要原因。在金融改革初期,不少銀行、券商的資本金來源的很大一塊是國有大型企業,特別是一些地方性的銀行,這種特點更為鮮明。此外,不少銀行為提升資本金,也會找一些企業注資。而對于制造業企業來說,參股金融機構一是可以獲得投資回報,二是有利于保證公司資金的穩定性,特別是一些重型機械制造行業,在經營中更需要金融支持。因此,制造業企業投資金融機構便成了一種雙贏。
產融結合乃“雙刃劍”
近期張裕A的對外投資公告耐人尋味。公司擬以自有資金出資10.20億元,認購恒豐銀行增發股份3.40億股,占增資擴股后總股本的5%。不過,該投資預案并未獲張裕A董事會全票通過——公司外籍董事皮納德認為,該項投資超出了公司的專業領域和主營業務范圍,且投資金額相對公司資產總額較大,因此投下棄權票。 對此,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管理學院MBA項目主任胡海鷗告訴記者,國外不少公司在經營理念上強調專業化分工。持張裕A外籍董事皮納德這種態度的管理人員為數甚多。因此,皮納德對張裕A的投資持有異議完全在情理之中。 在產融結合上,國內最大的失敗案件當屬德隆事件。該事件也導致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對產融結合“談虎色變”。不過隨著監管部門放松緊箍咒的跡象越發明顯,產融結合再度成為市場的熱點。 國資委副主任李偉于去年指出,“要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必須充分認識產融結合問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時,中石油收購克拉瑪依商業銀行和寧波金港信托一系列運作得到國資委首肯。這也讓國內產業界對產融結合的態度得以轉變。 然而,在不少人的眼中,產融結合依然是一把雙刃劍。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向記者表示,有錢又有“閑”的制造業公司參股金融,從財務角度上確實可行,但必須“擺正態度”。 趙錫軍表示,“作為上市公司選擇回報率較高的一些金融機構進行財務投資,從資金運用層面確實無可厚非。”不過,他認為,一旦金融機構成為制造業公司的參股子公司,甚至被制造業公司控股,那么彼此之間的業務往來必須更為謹慎。作為母公司的制造業公司必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作為純粹的財務投資者的身份,不應該輕易增加關聯交易或者對金融機構的運營指手畫腳,更不應該以此為拓寬融資渠道的途徑。 在規避產融結合所帶來的風險上,有專家建議,要客觀審視產融結合的必要性,不要一味地追潮流,要根據戰略目標確定產融結合的目標,進而確定產融結合的具體策略,并嚴格界定金融領域的業務范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