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劍,經歷了近十年的醞釀、商討、籌備和發展,近日東盟與中日韓(10+3)區域外匯儲備庫正式成立,總規模1200億美元,其中中國出資384億美元。 央行網站28日公布,近日10+3財長和央行行長以及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宣布正式簽署清邁倡議多邊化協議。據了解,清邁倡議多邊化總規模為1200億美元,其中中、日、韓三國占80%的份額,將通過貨幣互換交易向面臨國際收支和短期流動性困難的清邁倡議多邊化參與方提供資金支持。 資料顯示,“清邁倡議”于2000年5月達成,在10+3范圍內逐步建立雙邊貨幣互換網絡,以便在有關國家出現短期資金困難時進行援助,防范金融危機的發生。2009年5月,10+3財長會就清邁倡議多邊化的具體形式——區域外匯儲備庫的所有主要要素達成共識,標志著10+3財金合作在建立區域多邊資金救助機制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 央行相關人士介紹,清邁倡議多邊化將強化本區域防范風險和應對挑戰的能力,其核心目標是解決區域內國際收支和短期流動性困難,對現有國際融資安排加以補充。 中國銀行高級研究員方明表示,現有的國際融資安排主要是政府、私人部門以及包括世界銀行、IMF在內的跨國組織。現在在本區域內建立區域儲備庫,以及共同債券市場等,可謂“自力更生”,對本區域的國家、企業融資有所幫助,對于東盟的一體化進程以及10+3的經濟合作大有益處。 根據清邁倡議多邊化協議,各參與方有權根據協議規定的程序和條件,在其出資份額與特定借款乘數相乘所得的額度內,用其本幣與美元實施互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