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兩位數增長和民營企業的快速崛起,吸引了越來越多國際交易所的關注目光。隨著中國證監會在7月份對境外交易所駐華代表處正式“開閘”,境外交易所“落戶”中國的步伐邁得越來越快。 美國兩大交易所——紐約泛歐交易所集團和納斯達克市場本周正式啟動了在北京的代表處,成為7月1日《境外證券交易所駐華代表機構管理辦法》(下稱《辦法》)正式實施以來首批“登陸”中國內地的境外證交所。另外,東京證交所和新加坡交易所上月早些時候也宣布,在京設代表處的申請已獲準或是“原則上”通過。
紐交所新CEO下周來華
為了趁著新代表處成立的大好時機擴大影響,全球最大交易所紐約泛歐交易所集團本次特意安排了新任CEO來華“造勢”,一改以往被認為在華宣傳相對低調的作風。 在昨天宣布駐京代表處開業的同時,紐交所集團還發布聲明稱,接替約翰·賽恩出任該集團CEO的鄧肯·尼德奧爾將于11日也就是下周二造訪中國,主持北京代表處的開業慶典。據悉,這也是尼德奧爾履新后的首次出國訪問,屆時,前來中國參加第二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的白宮高官也會應邀捧場。 尼德奧爾昨天表示,對成為第一家獲批外國交易所“深感榮幸”,并對中國證監會大加感謝。對于新代表處的定位,紐交所的說法是將成為“紐交所向其在華上市公司提供服務的專門機構”。 根據紐交所提供的材料,今年以來,在該交易所公開發行上市(IPO)的中國內地企業有14家。截至2007年11月30日,在紐交所上市的中國企業已達49家,總市值達到1.6萬億美元。其中,38家來自中國內地,6家來自中國香港,另外5家來自中國臺灣。而僅38家中國內地上市企業的總市值已高達1.1萬億美元。
納斯達克不甘落后
相比之下,同在美國的納斯達克盡管規模不及紐交所集團,但其近年來在中國市場卻似乎更為活躍。就在今年4月,納斯達克還特意在北京安排了一次越洋的“遙控敲鐘”儀式,并且由公司總裁兼CEO格雷費爾德親自到場,以慶祝40家中國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 有關統計顯示,截至目前,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資企業已從去年年底的33家增至52家,總市值則從當時的250億美元升至570億美元。今年共有19家中資企業在納斯達克上市,較去年的9家增加了一倍多。納斯達克市場亞洲事務董事總經理兼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徐光勛指出,目前等待上市的企業仍很踴躍,不過他并未透露今年及明年的具體目標。 盡管獲批的時間稍晚,但納斯達克也與紐交所一道在昨天正式啟用了在北京的代表處。徐光勛上周末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在當前境外交易所吸引中資企業上市的競爭不斷升溫的背景下,希望新開設的北京代表處能有助于納斯達克更方便地在華開展業務。 徐光勛說,周一開始投入運作的北京代表處將使公司獲得新的法律地位,從而能夠“公開、直接地”游說中資企業到納斯達克上市。據他透露,中國已成為納斯達克北美以外市場中擁有上市公司第二多的國家。
日韓新躍躍欲試
在美歐交易所大舉行動的同時,中國周邊的亞洲其他交易所也在躍躍欲試。撇開已在內地設立代表處的港交所不說,東京和新加坡交易所在華設立代表處的申請也都在上月獲批,而韓國等其他交易所也在積極努力。 上月初,中國證監會宣布,批準東京證券交易所株式會社設立北京代表處的申請,后者同時任命東京證交所上市推廣部中國顧問山本秀樹擔任駐京首席代表。最近幾年,這位說一口流利中文的日本人頻頻現身在內地各大城市舉行的上市推介會上,光是本報記者參加的會議就碰到過他幾次。 在日本之后,新加坡交易所也在11月下旬發布公告稱,已收到中國方面“原則上”批準其在華設立代表處的通知,不過正式開業尚待有關注冊程序完成。 在加緊落戶中國的同時,東京和新加坡交易所還積極在各自國內籌劃一系列大型的宣傳活動。東證所10月份宣布,將仿照倫敦AIM市場的模式在東京開設一個面向亞洲初創企業的市場,預計在明年底正式投入運營。新交所則在上月26日在新加坡召集全球媒體高調宣布,明年第一季度,旗下的二板市場將轉型為門檻更低、主要面向亞洲快速成長企業的“凱利板”(Catalist),后者將參照倫敦AIM市場的模式,實行由保薦人負責的上市監管制度,有望大大降低上市門檻及縮短上市進程。 業內人士注意到,盡管東證所和新交所的新創業板并未明言只針對中國企業,但蓬勃發展的中國經濟和民營企業無疑是這些交易所急于推出新創業板的最大動力之一。 另據消息,韓國交易所上市推進部總經理韓昌佑日前接受中國媒體采訪時稱,公司有意落戶北京,可能在明年2、3月份在北京開設辦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