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日14時53分,一個新生命呱呱降生,他叫方祝帆,家住四川成都市龍泉驛區柏合鎮健康村6組;同一天,另一個新生命也來到人間,她叫范澍嫣,家住成都市武侯區龍騰中路2號。這兩個新生命,一個住鄉下,一個住城里,可記者看到,由成都市公安局發給他們的常住人口登記表沒有兩樣,“戶別”欄里都清楚地填寫著“居民家庭戶口”。兩個孩子,從出生之日起,將不再有“鄉下人”與“城里人”的身份區別。不僅如此,他們今后在入學、就醫、擇業等方面享有完全同等的權利。
隨著近幾年成都市戶改新政的推行,沿襲了近50年的城鎮戶口和農村戶口背后的兩種“附加值”,正漸漸融合到一起。
 |
農民進城后住進新建的英國式小鎮。 本報記者
劉裕國攝 | 一 走出“單兵突進”困局
●被征地農民都可以辦養老保險
●戶改新政,重在解決“農轉居”后農民的醫療、養老等后顧之憂
通過買房,53歲的曾發明2005年成為成都市雙流縣居民。去年6月,他被查出患有直腸癌,看病費用由個人負擔,家里經濟每況愈下,一家人急得差點變賣房產。這時,他得知雙流正在搞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趕緊交了一個季度的保費174元,“結果11月份花去的6萬多元住院費一下就報銷了4萬多元。”這令曾發明喜出望外。
“明知是癌癥還給辦醫保,這對我家是雪中送炭啊!”由于治療及時,曾發明的病情得到控制。
自上世紀90年代起,全國部分省市開始漸進推行戶籍改革,放寬城市準入門檻。但由于基本屬“單兵突圍”,“相關配套政策沒有跟進,農民轉成居民后還是享受不了相應的待遇,戶籍改革普遍受阻深水區。”成都市委副秘書長金嘉祥說。
本來人口規模已位居全國城市第四位的成都,戶籍制度改革更面臨挑戰。金嘉祥說:“要讓農民跟市民一個樣,首先要突破城鄉‘二元結構’體制。”
成都農民向城鎮集中主要分3種類型:在5個中心城區建設完全與城市接軌的農民新居工程;在郊區以重點鎮為主推動農民向城鎮集中,城鎮新型社區工程構成重點鎮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邊遠丘區山區,根據區情適度引導農民向新型農村社區集中居住。
結合城鄉一體化舉措,戶改新政重在解決“農轉居”后農民的后顧之憂,防止“城市病”。
記者從成都市勞動社保局了解到,目前,成都已率先在全國實現了城鄉基本醫療保險的全覆蓋。此外,以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最低生活保障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逐步與城市社保制度接軌。成都市規定,被征地農民都可以辦養老保險,政府給予20%左右的補貼。男性到60歲、女性50歲,就可以每月領到近300元的養老金。
成都市還制定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等政策,財政投入14.5億元,對農村中小學校進行了標準化建設,基本實現城鄉教育硬件均衡配置。
財政投入向農村傾斜,使成都能夠集中財力支持農村發展教育、衛生、就業、社保等公共服務。2006年,全市財政對“三農”的投入比2002年增加了7.83倍。
“成都戶籍制度改革走出‘單兵突進’的困局。這些措施為使城鄉戶口‘附加值’趨于平等創造了條件,使轉變身份后農民的利益和待遇有了切實保障,也促進了原來二元結構形成的歧視漸漸消解。”中國政法大學行政法學副教授解志勇說。
 |
參加培訓的戶改人員與用人單位供需見面會現場。本報記者 劉裕國
攝 | 二 “門戶之限”日漸消除
●2006年,成都出臺城鄉一體化戶改意見,并完成一元化戶口登記
●符合一定條件,在城鎮有合法固定住所即可入戶,租房也可入戶
據介紹,截至今年8月,成都市人口1104萬,其中農業人口531萬,是典型的大城市帶大農村格局。
在城市化進程中,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而農戶散居的傳統更浪費了大量土地,如果通過土地整理,到2020年全市可騰出42萬畝土地,其中60%都可以整理成耕地。2004年初,成都市明確提出并大力實施以“三個集中”為核心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即“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民向城區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
按照規劃,到2010年,成都市的城鎮化率將達到65%。以此估計,在未來5年,至少將有100萬農村人口進入城鎮。
一張小小的戶口卡后面,從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土地補償權到孩子入學、生病就醫附帶著一連串的利益。
成都市委政策研究室一位同志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戶籍改革不是簡單地取消城鄉二元的問題。“更深層的意義在于推動城市化進程。通過發展解決好城市外來人口待遇和平等問題,實現共建共享,社會和諧。”
為此,成都市按照城鄉一體化要求,在全國率先提出“實行一元化戶籍制度”,取消農業和非農業戶口性質,將全市戶籍人口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這一戶口政策的調整,對一些具備經濟條件、盼望到城鎮入戶的農民來說,無疑是一件大好事。但由于城鎮房價太高,大多數農民只能望而卻步。為此成都市于2006年10月出臺《關于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意見》,徹底放開本市農民到城鎮入戶的戶口政策:
——在城鎮有合法固定住所即可入戶。凡成都市行政區域內農民,在中心城區、區(市)縣縣城、建制鎮建成區通過購買、受贈、繼承、修建等方式取得合法房產權并實際居住的,可在實際居住地辦理常住戶口。
——租房也可入戶。本市農民凡在中心城區、區(市)縣縣城、建制鎮連續和統一規劃的出租房,且在同一住房居住一年以上的,可在實際居住地辦理常住戶口。
成都市公安局副局長何建生介紹說:“2006年,成都已完成一元化戶口的登記工作,實行一元化戶口政策意味著‘農民’一詞不再是身份的象征。給農民帶來的好處是,農民不僅享有現行政策條件下作為農民身份應當享受的權利,而且還將逐步與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就業、社會保障、義務教育等權利。”
三 新居民離土不離權
●失地不失業、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權,新居民的權益被充分考慮
●成都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從2002年的2.66∶1,縮小到2006年的2.61∶1
青羊區蘇泊橋街道培風新居社區,是成都第一個“農轉居”群眾集中居住小區。
居民謝金輝大媽今年58歲,一家5口人,以前靠9分菜地維持生計。去年5月2日“農轉居”后,她家原來300多平方米的宅基地置換成一套一居室和一套兩居室的樓房,戶口簿戶別欄里有了一個新稱謂:居民家庭戶口。
不種地了,靠什么生活呢?每個月可以領274元養老金的謝大媽高興地告訴記者,“我家租出去一套房子,兒子在城里開出租車,老伴在工廠打工,加起來每月能有兩三千元的收入。我的養老金還會隨全市職工平均工資提高上浮,越老越吃香。”
原來,成都市《戶改意見》出臺時充分考慮了失地農民的利益。成都市公安局戶籍科民警紀麗說:“‘農轉居’后,農民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土地的所有權和補償權、集體資產的所有權和分配權等不發生變化。農民自愿退出原農村宅基地進入城鎮購買公寓房的,可享受相鄰區位經濟適用房的優惠政策。”
培風新居社區書記兼主任張建林介紹,區里出錢定期搞各種免費就業培訓,村民基本上都能找到工作,再加上房屋出租、土地流轉收益和村集體資產的分紅,去年培風村人均收入達到4500元。
城中村或近郊農村,有地利之便,“農轉居”阻力不大。對于遠郊鄉鎮的“農轉居”農民,如何保障其應當享有的權益?
成都進行了一種大膽嘗試:通過土地整理,推動農村院落拆并和農民居住向城鎮、中心村和聚居點適度、自愿集中。
蒲江縣距成都城區68公里,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縣。兩年多前,復興鄉1500多戶農民拆遷搬進集中居住小區。通過土地流轉,他們把騰出的萬余畝土地租給農業產業公司,農民直接變成產業工人,實行“股權+紅利+工資”的收入分配方式。目前該鄉獼猴桃生產基地投資已達1.2億美元。
實現遠郊落后地區農業人口轉移的另一種途徑是建工業園區。大邑縣距離成都市區45公里,規劃了一個占地30平方公里的工業園區,引進了青島雙星等一批著名企業,解決了失地農民的工作和社保問題。
據統計,成都市規劃建設600個農村新型社區。截至2006年底,已經建成農民集中居住區67個,入住農民14.7萬人。
成都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從2002年的2.66∶1縮小到2006年的2.61∶1。從2003年到2006年,成都失地農民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至二、三產業就業,年均增加10.53萬人。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后,繼續留在農村的農業勞動者,搖身一變成為“農業工人”。
這樣,“農轉居”就不僅僅停留在了口頭上。正如戶籍民警紀麗所說:“失地不失業、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權,保證了‘農轉居’的村民沒有后顧之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