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國國情而言,盡管具體養老方式根據各地實際可以多元、有所側重,但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養老模式,仍是著眼長遠、立足實際的務實之舉。農村養老作為中國養老的重點和難點,尤其應當給予更多的關注。 北京市民政局2006年統計數據顯示,全市60歲以上常住老年人236萬,332所養老機構的床位只有3.6萬張。從數字上看,養老院床位數并不算多,但事實是,入住的老年人不到1.9萬,入住率僅為62.3%。養老院床位“吃不飽”,人們不愿入住養老院嗎?
“托老所”里太寂寞
北京香山公寓一套普通雙人間內。一張泛黃的老照片擺在桌上,徐大爺輕輕撫摸著“全家福”中的每一個人,眼淚在他的眼眶中打轉。 徐大爺的兒子說,原本內向的老父親住進養老院后,話更少了。每次來看他,都為他的寂寞而感到自責。但有什么辦法?姐姐在國外,自己工作忙,父親有輕微中風,家里保姆不懂醫療護理,只能送到這里。 養老機構的集體贍養在生活照料方面是有效的,但在精神慰藉方面存在不足。目前,養老機構的護理員多是清潔護理、飲食護理、排泄護理這些基礎護理,沒有提供《北京市養老機構服務質量標準》要求的老年心理護理及老年期健康教育。老人們在這里生活枯燥,缺少情感交流,容易產生失落感、孤獨感,這是多數人不愿意選擇機構養老的主要原因。 中國老齡社會研究所張愷悌研究員認為,養老不僅僅是物質上的保障,更是精神關懷和人際交流。孤單寂寞對“空巢老人”的影響,遠遠大于他們身體上的病痛。 如何提供精神慰藉,是養老機構面臨的重要課題。
布點與需求相脫節
北京市第一福利院地處朝陽區,由市政府投資興辦,510張床位已住滿,還有數百人排隊預約。市區的養老機構121所,床位普遍供不應求,其中東城、西城、崇文、宣武4個主要城區床位緊張情況更為明顯。 而郊區卻出現巨大反差:順義區龍灣屯敬老院50個床位,只入。笍;大興區紅星敬老院380多個床位,入住了140張;通州區來樂福托老服務中心60個床位,入。玻岸鄰。 城區“一床難求”,郊區“多床閑置”。造成這種
“冷熱不均”的原因,北京市民政局福利處副處長魏小彪認為,是養老機構的規劃設置與群眾的實際需求脫節。從2001年到2003年,北京市在郊區興建和改造了171家養老院,但有入住需求的老人多集中在城區。 城區老人更喜歡家門口的養老院,一來不愿遠離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二來方便子女隨時探望。而守著大量床位的郊區老人,多數因囊中羞澀,住不起養老院。 “目前,住在養老院的,大多是有政府救濟的‘三無’、‘五!藛T和有養老金、退休金的老人。”龍灣屯敬老院院長劉信成說。
護理工作欠規范
除了地理位置和硬件設施外,護理的質量是人們選擇養老院的一個指標。 根據《國家養老護理員職業標準》,養老機構的護理員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3個級別,一律要經專業培訓持證上崗。遺憾的是,這個規定沒被很好地執行。魏小彪說,北京目前還沒做到所有養老護理員都能持證上崗,許多護理員都由外地來京務工人員擔任。 “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的護理員,無法準確及時地發現和應對老人身體的不適,有時耽誤了疾病的治療。為此,有的養老機構干脆表示只接收生活能自理的老人!睎|方綜合養老院的沈女士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該市場的專業程度。 而由此引發的官司,更令雙方頭疼。2006年3月,吳麗云與兩個妹妹一紙訴狀將北京某養老機構告上法庭。3個月前,她們的父親在該養老院因噎食死亡。法院審理認為,被告因對護理工作的管理存在過錯,應承擔民事責任,鑒于老人自身疾病及高齡也是導致身亡的一個原因,判決養老院賠償原告5000元。 “近年來,養老機構因發生意外傷害被送上法庭的消息屢見報刊,人們似乎已經習慣把原因歸咎于養老院,可養老院有時是啞巴吃黃連!”北京康馨養老院院長萬曉東說,養老機構常見的意外事故有骨折、走失、摔傷、自殺、猝死、噎死等十余種,有人因此將養老護理稱為高風險職業。
為降低風險,一些養老機構采取“防衛性措施”。比如,怕燙著就少洗澡,怕刺卡就不給魚吃,怕摔著就不讓下床。而這種做法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專家們為此呼吁有關部門,加強養老機構的管理工作,出臺關于養老機構意外事故的處理辦法,使其早日步入規范化、法制化軌道。
看病報銷挺麻煩
。罚箽q的高英店在北京市第一福利院已住了19個年頭。談到不便,他表示主要是看病報銷麻煩!耙驗榉奖,我看病就去這個福利院的醫院,但費用卻無法報銷。要想看病報銷,就得往定點醫院奔,很麻煩! 對許多家屬來說,養老機構的醫務室是不是醫保定點醫療機構,也是選擇養老機構的因素之一。 《北京市養老機構服務質量標準》規定,養老機構應為入住老年人提供醫療服務,包括建立老年健康檔案,做好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以及急救和轉院工作。 據統計,北京市322家養老機構中,醫務室通過驗收合格的養老機構只有20多個,全市醫療保險定點單位的養老機構還不到10家。 “由于資金問題,不少養老機構醫務室的醫療服務水平難以保證。一些郊區的養老機構,甚至根本就沒有醫務室。老人生了小病不能及時治,生了大病要轉院,看病的效率和質量都很低!
萬曉東說。
養老機構如何辦
隨著老齡化的加快,社會上對養老機構的需求總量呈不斷上升的趨勢,然而,養老機構應該如何去做呢? 張愷悌認為,將來養老總的發展趨勢應該是以居家和社區養老為主,社會養老機構為輔,各司其職,各盡其能。尤其是養老機構,要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養老機構可分為政府和社會辦兩種主要形式。”魏小彪表示,不同性質的養老機構要承擔不同的責任。政府辦的應主要面向弱勢群體,主要解決生活困難的這部分老人的養老問題。社會辦的則可以面向有收入的群體,政府予以支持或一定的經費補貼,同時做好控制、管理和監督。 “未來的養老行業,要為老人創造一個彈性寬松的生活環境!鼻迦A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燕綏認為,老年人可以選擇家庭生活、老年公寓,或者老年公寓里帶有家庭生活。提供服務的價格也可以是多層次的,這都需要政府從資金籌集、制度安排、服務提供、政策支持、法律監督監管等方面綜合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