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同樣的市場,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處境——— 國內某些民營航空的定位比較模糊,缺乏讓人一眼就能認出的“標識”。這樣的民營航空企業,想要突出重圍,贏得藍天,又談何容易? 兩周前,飽受資金鏈等問題困擾的鷹聯航空終于找到“新歡”:四川航空集團宣布出資2000萬元,通過增資擴股方式入股鷹聯,所占股比達20%。 對于川航的入股,有媒體“痛心疾首”地宣布:中國首家民營航空痛失民營身份!然而就在此時,上海的兩家民營航空企業卻亮點頻頻:春秋成功進軍滬穗黃金航線,吉祥則迎來開門紅。 同樣是在夾擊中求生存,是什么決定了民營航空的不同地位?
同樣身份不同命運
對于川航入股鷹聯這筆買賣,鷹聯航空董事長李繼寧相當樂觀:“這對鷹聯的發展來說是新的起點。”他同時表示,川航人員將進入鷹聯董事會、監事會,并參與鷹聯航空的高層管理。 民航專家說,“鷹聯這次能夠得到川航的投資,應該說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專家分析認為,自從民營航空去年相繼開航以來,基本沒有經歷過春天。航油價格猛漲、飛行員資源短缺、資金緊張等問題都嚴重制約了民營航空的發展。在民航總局發布的第三季度運行情況通報中,今年1月-8月,鷹聯欠繳民航基金和機場建設費(包括滯納金)累計3501萬元。民營航空公司生存艱難路人皆知,在這樣的背景下,鷹聯選擇大的航空公司作“靠山”,無可厚非。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民營航空公司都會選擇合資,春秋和吉祥這兩家“雙子星”似乎活得不錯。上月28日,春秋同時開通四條新航線———上海-廣州、上海-濟南、濟南-海口、濟南-三亞。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春秋航空拿到了位于“大三角”區域的滬穗航線,這是民營航空開飛以來從沒有過的優厚待遇。這意味著旅客運輸量排名前15位的城市之間的航線向民營航空敞開了大門,而之前這些航線主要由國航、東航、南航三大集團壟斷。 與此同時,今年9月才剛剛起飛的吉祥航空也喜迎開門紅。日前,吉祥引進的第二架空客A319飛機飛抵虹橋機場。這架新飛機共有128個座位,首飛新開通的上海至三亞航線。據悉,自9月25日正式運營至今,吉祥航班平均客座率接近70%,累計運行航班數量為300班,扣除流量控制及天氣原因,航班正常率超過90%。
差異成就差距
同樣的市場,不同企業有不同的處境,這樣的差異與自我定位有很大關系。 美國哈佛大學的波特教授曾提出企業三大經營戰略:成本領先戰略、差異戰略、縫隙戰略。每一種戰略都有其特點和適用環境,沒有誰好誰壞之分,關鍵在于不要夾在中間,夾在中間就意味著失去個性,定位模糊,既無法吸引量大面廣的低端市場,也無法吸引量少價優的高端市場。
如果將這樣的理論應用于民用航空運輸,我們不難看出成功的航空公司大多在競爭中堅持著自己的個性,并最終為旅客所認同。采取成本領先戰略的航空公司,其目標市場首先是休閑旅客,然后逐漸增加對短程商務旅客的吸引,特別是中小企業的商務旅客。他們一般經營短程航線,不提供昂貴服務,并且票價低,航班頻度高,如美國的西南航空,歐洲的瑞安航空和維爾京快運,澳大利亞的維爾京藍色航空,加拿大的西方噴氣機航空,等等。 在這方面,春秋航空堪稱國內“吃螃蟹”的第一人,其所堅持的“低價牌”正是成功所在。從起飛第一天起,春秋航空就頻頻拋出“低價炸彈”,199元、299元的價位曾經讓很多業內人士跌破眼鏡。直到今天,都有人質疑春秋航空能否承受“廉價”之痛,更有人聲稱春秋推出折扣票就是一場秀。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正是因為低價,春秋才得以在國內航空市場迅速樹立了自己的鮮明形象,形成自己的鮮明特色,并收獲了一定的人氣。 有著15年包機經驗的均瑤集團則將吉祥航空的目標鎖定在中高端商務旅客身上,這樣的定位同樣具有“均瑤特色”。1991年7月28日,王均瑤和王均金承包開通長沙至溫州的包機航線,成為中國民營包機先行者,并創辦了中國第一家民營包機公司———溫州天龍包機有限公司。正是當年的破冰之旅給如今的吉祥帶來了大量的回頭客,靠著溫州商人的團結和遍布四海的商業機構,吉祥堪稱是我國民航界最有穩定客源的航空公司。專家表示,即使僅靠包機生意,吉祥也足以保持一定的航班上座率。這也就是吉祥航空采取的縫隙戰略:雖然市場定位較窄,但瞄準某一特定的機會市場,提供針對性的服務,回報率一樣可以很高。 與這兩家航空公司相比,國內某些民營航空的定位就比較模糊,缺乏讓人一眼就能認出的“標識”。這樣的民營航空企業,想要突出重圍,贏得藍天,談何容易?
誰都需要藍海
定位決定地位,差異成就差距。其實又何止是民營航空需要尋找自我,國內各大航空公司哪一家不需要沖出傳統競爭的紅海,尋找各自的藍海? 專家表示,正是由于缺乏明確定位,目前國內航空公司只能被動地陷入價格戰。越是虧本越想保住市場地位,而要保住地位最容易想到的方法就是價格武器。但越打價格戰就越是“流血”不止,止虧無望,這就是中國民航陷入惡性循環的現狀。事實上,這種惡性循環是民航企業在競爭面前思路單一的表現。價格戰為什么屢屢上演,就是因為它最不需要動腦,最不需要經營的智慧,正如同面對高油價,航空公司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轉嫁成本,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國家提高燃油附加費就是明證。 而根據藍海戰略的思路,尋找未來的顧客、未來的需求,那才是國內民航企業該走的路。尋找未來的客戶,要求企業的眼光不應僅僅盯在現有目標群上,還應該多注意一下將來有可能成為客戶的那一部分人。春秋航空就抓住了這一點,一開飛就把目標客戶定位在那些“坐火車的老百姓”身上,意識到他們是未來的大市場。尋找未來的需求則要求企業不斷創新,不斷思考客戶需要什么,從而走在競爭對手前面。總之,一個企業、一個產業要尋找藍海,就必須要尋找新的“訴求點”。中國的航空公司往往專注于價格競爭,對于諸如服務等方面的問題卻鮮有深思,其實這些方面對于國內航空公司來說,猶如藍天上的“處女地”,是亟待開發的寶藏。 放眼世界,跳出拼殺激烈的紅海,尋找更為廣闊的市場已經成為目前世界航空業發展的主線。在美國,航空公司對自己的定位很清楚,廉價航空公司不會參與國際航線的競爭,而是一心一意在國內航線上謀利。同樣,像美航這樣的大型樞紐航空公司,就將更多精力投入國際市場的開拓上,不斷完善航線網絡,吸引大批集團客戶。應該看到,只有錯位競爭才能讓中國的航空業保持業態平衡,避免過多的無序競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