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副行長胡曉煉撰文指出,我國經過近三十年市場取向的改革之后,大多數企業已初具適應市場變化而自我調整的機制和能力,因而對于匯率變化給所觀察的經濟指標帶來什么變化,應采取在動態情景下進行分析的方法。 胡曉煉指出,由于堅持了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的“三性”原則,2005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可能出現的不利影響得到了有效控制。企業承受力繼續增強。即使在人民幣匯率升值、出口退稅率降低、勞動力成本上升等眾多不利因素下,我國進出口企業的各項指標仍穩中趨升。出口未受到實質影響。 數字顯示,2006~2008年,我國出口年均增長23.4%,進口年均增長19.7%,是外貿發展的黃金時期。匯率浮動促使出口從簡單加工轉向深加工和精加工,拉長了生產鏈條,細化了分工,增加了就業崗位,就業保持良性上升態勢。2006~2008年,統計局公布的我國總就業人數增加了1655萬。 胡曉煉表示,匯改前社會上曾有聲音擔心企業匯率承受力較弱,匯率浮動會造成企業大量倒閉,出口和就業出現大幅下滑!暗潞罂,之前對改革的副作用估計得比較重,對企業的靈活應變能力則估計不足! 她認為,之所以過度擔心匯改可能會產生的不利影響,與習慣于用靜態的分析方法研究政策影響相關,假定成本、定價、財務效益等因素不變,匯率變化直接給所觀察的經濟指標帶來什么變化。而采用出口換匯成本及銷售利潤率等靜態評估的方式低估了企業的靈活性和調適能力。 事實上,企業對包括匯率在內的多種處于變化之中的經濟和市場因素進行動態風險管理。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組織生產面臨的各種參數總是處于不斷變化中,包括原材料價格、勞動工資、出口退稅率、市場需求、銷售渠道、產品結構和生命周期、公用設施價格,等等。 “這些因素的年變動幅度經常超過10%,匯率僅是其中一個波動較小的變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已不再適宜用類似計劃經濟固化各項外部條件的辦法去幫助企業!焙鷷詿挶硎尽 她強調,對匯率變化整體影響的評估不應重點放在單個企業的出口競爭力上,而應著眼于整個制造業的出口競爭力變化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