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10-06-17 作者:秦煒 夏青 來源:證券日報 |
|
|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教授近日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2010年商業銀行的新增貸款不會太少,可能會達到8萬億元。
吳曉求表示,2009年,為應對金融危機,中國采取了非常寬松的貨幣政策,新增貸款達到了創紀錄的9.59萬億元。2010年,中國經濟由困難過渡到復雜,經濟發展的核心除了增長結構的轉型外,還要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
吳曉求認為,這就意味著,2010年商業銀行的新增貸款不會太少,可能會達到8萬億元。也就是說,兩年的新增貸款總額會達到17—18萬億元。按照5%計算,18萬億元信貸會消耗9000億元以上的核心資本。而是上市銀行補充核心資本必須通過股權融資,這也是唯一的融資渠道。
吳曉求說,在目前的銀行體系下,銀行的資產在無限制的膨脹,每年都以8萬億元、9萬億元的規模遞增,按照平均9萬億元來算,就意味著每年有4500億元的核心資本要被消化掉。因此,上市商業銀行巨大的融資需求給資本市場帶來了沉重的壓力。
吳曉求指出。如果銀行資產不流動,就意味著商業銀行的資產規模將無限擴大,現在是80億元的,2020年就可能達到200億元,甚至更多。因此,整個的銀行體系應該建立一個資產的流動機制。
吳曉求表示,上市商業銀行的融資需求是有道理的,因為按照銀監會審慎的監管要求,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應該達到12%。這是一個非常保守的監管要求。這樣巨大的資產規模,僅通過提高資本充足率來控制風險是不行的,中國的銀行體系未來將充滿風險。
吳曉求指出,在目前的金融體制及銀行體系下,銀行的融資需求還將無限制的延伸下去,僅靠提高資本充足率來對銀行進行風險監管是在“堵”,而只“堵”不“疏”只會積累風險,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因此,要通過一些渠道使銀行資本流動起來,同時也使風險流動起來。其中最有效的渠道就是使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
為了防止商業銀行未來對資本市場無窮無盡的需求,需要在堤壩的底下開放一個閘口,將水放出去,使資本流動起來。吳曉求認為,這個閘口就是使資產證券化,把商業銀行比較優良的資產做證券化的處理。
金融危機之后,金融體系尤其是商業銀行的改革創新似乎停頓,這就意味著發展腳步停滯。吳曉求分析,這似乎與大家對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的誤解有關系,認為這次的金融危機是資產證券化帶來的。
吳曉求強調,做證券化處理的資產必須是銀行的優良資產。對于銀行來說,優良信貸資產證券化,確實會出讓一部分利潤,但同時也轉嫁了一部分風險,使風險流動。而且,商業銀行通過這種方式讓信貸資產流動,同時不斷優化銀行資產。這樣一來,就不會對資本市場產生無窮無盡的需求。另一方面,優良資產證券化后,既不存在信用風險,利息又相對穩定,收益率遠高于銀行理財產品,一些大型機構及投資者會有大量的需求。
最后,吳曉求表示,在銀行體系進行這樣的金融創新要趁早,船小好調頭,一旦規模過大,所擔負的風險也會加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