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姚剛昨日表示,監管部門將在強化風險管理的前提下,大力推動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發展。
為進一步探討ETF在我國發展的現狀、前景及其在發展過程中的風險控制等實質性課題,加深滬深兩地金融合作與交流,促進中國資本市場國際化及上海金融中心建設,香港交易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昨日共同舉辦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發展與風險控制”研討會,與會人士就ETF產品的指數選擇、產品開發國際經驗、產品創新及風險控制等議題進行探討。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屠光紹,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姚剛,港交所總裁李小加到會致辭,上海證券交易所總經理張育軍主持會議。
姚剛說,ETF因為具有指數型投資、交易性強、成本低以及透明度高四大優勢,已經成為近年來金融市場發展最為迅速的金融工具。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國際資本市場共有2000只ETF,管理規模超過一萬億。我國ETF近幾年來保持了快速發展。 與國際資本市場相比,我國資本市場中指數基金也取得了巨大發展。去年全年,監管部門一共批了包括ETF在內的29只指數基金,募集資金1433億元,平均每只基金募集規模要遠遠高于一般開放式基金。同時,去年還推出了ETF聯接基金,這改變了一直以來通過交易所購買ETF的情況,實現了通過銀行也可以投資ETF產品。從2004年12月30日上證50ETF開始,到上周博時超大盤基金ETF的上市,目前我國市場共有10只ETF,規模近800億元。姚剛強調,雖然我國ETF發展取得了巨大發展,但應該看到產品發展中的風險,例如近些年在標的指數計算中出現過問題,申購贖回清單出現過差錯等。姚剛認為,今后我國要發展跨境ETF,如果同一時區存在不同計算,涉及不同時區情況下ETF交易與否和現貨市場交易與否就會造成復雜的情況。因此在下一步發展跨境ETF時,必須要對近幾年遇到的問題進行適當的梳理,并在QDII和QFII的發展框架之下,為在香港或內地發展掛牌ETF產品打下良好的基礎。 屠光紹在會上表示,ETF作為一個流動性非常好的指數化投資的工具,對資本市場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他說,ETF在國際上的發展是非常成熟的,在內地的發展從勢頭上來看,也展現了很大的空間。作為整個資本市場發展的重要工具,ETF可以提高各方金融機構在資本市場的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