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促進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消費一直是備受關注的。但近幾年來,我國消費率(消費對經濟的貢獻率)持續走低,從1990年的62.5%降至2008年的48.6%,國內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不足。到了2009年,隨著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進一步擴大,消費占GDP的比例更是進一步降低。 如何通過財稅等方面政策措施促進消費,成了擺在我國經濟面前的一道難題。為此,本報記者采訪了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
通過制度建設消除后顧之憂
上海證券報:您認為應該采取什么樣的財稅政策促進消費?
賈康:首先,應該通過財稅政策的努力和其他方面的制度建設,消除社會成員在消費方面的“后顧之憂”。中國的儲蓄率比較高,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為了應對以后可能面對的養老、子女教育、醫療改革、住房改革這些方面的“后顧之憂”,相當大一部分低中收入階層需要盡可能多地增加儲蓄。 近幾年來,政府已經做了不少工作,比如基本養老保障體系的不斷改進,很多地方正在實驗統分結合的,即社會統籌加上個人賬戶的養老保障。接下去,我認為應該按國家已經明確的方向,爭取盡快做到省級統籌,再往下則應該發展到全社會統籌。
在農村,現在一部分地區已經在試驗農村的養老制度了,也在開始試驗低保了,即比照城鎮做到“應保盡保”的最低生活保障,接下去,這種探索也應該進一步往前推進。
上海證券報:在醫療、住房方面,政府應當如何加大保障力度呢?
賈康:在醫療方面,隨著新醫改的實行,三年之后,醫療保障的覆蓋面應該基本到位了,但是我們畢竟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保障的力度與很多社會成員的需要可能還是有一定差距的。比如,我們經常可以在新聞媒體上看到這樣的報道,孩子得了白血病,家長拿不出30萬-50萬元的醫療費用來救治。我們內部也曾經討論過,新醫改三年以后能不能完全解決這種問題,我估計還不一定能。以后還要爭取一步一步地提高醫療保障水平。 在基本住房保障方面,政府首先要“托底”,不僅要推所謂經濟適用房,而且要推廉租房,解決最低收入階層“住有所居”的問題。在廉租房之上,還應該積極探索如何形成一批可以滿足社會需要的“適租房”,用以解決所謂夾心層、年輕白領、進入職業生涯初期的人的居住問題。 我認為,所謂經濟適用房與雙限房,和一般商品住宅之間的界限已經相當模糊了,未來可能要更多地依靠市場去解決資源配置問題。而具體到高檔公寓、豪華別墅這樣的住宅類型,政府要管的是有關的規則和收稅,而不要過多地考慮價格問題,價格可以由市場去調節。 這樣的一套社會保障體系,如果能夠有效運轉,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除很多低、中收入階層的后顧之憂,使即期的消費能夠得到提高。
抽肥補瘦優化收入分配格局
上海證券報:在收入分配格局上,應該如何進一步優化呢?
賈康:政府應該考慮怎么樣調整、合理化收入分配格局,抑制不合理的收入懸殊,抽肥補瘦。 從數據來看,近幾年國民收入分配中企業的收入明顯提高,對此應該做出一定的政策調節。一些大型企業,特別是有壟斷特征的國有大型企業,在整個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近年來明顯提高。這些壟斷,既有不可避免的自然壟斷因素,也有國家給予的特許權所形成的壟斷因素。某些壟斷需要在今后的改革中加以消除。比如說,在電力行業,廠、網分開的改革就是一個基本方向,不得已需要繼續保持自然壟斷的輸電網,還可以帶有明顯的壟斷特征,其他發電廠應該真正推向市場,通過競爭,把自己的產品競價入網。同時,壟斷企業、大型企業上繳國有資產收益方面,也應該做出進一步的實際調控。 去年已經正式運轉的中央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里,有一個進步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就是國資委管理監控之下的100多家大型企業,分別按照5%和10%兩個比例向國庫上繳資產收益。石油行業當中帶有壟斷性的國有大型企業,已經開始上繳石油特別收益金。按這個發展方向,以后應該在這樣的制度之上,進一步推進國有經濟的戰略性重組,使中央級的國有大型企業收縮到100家以內,從而可以逐步發展“一戶一率”的政策,確定某一個特定國有大型企業應該怎么向國庫上繳資產收益。這是在今后調整收入分配格局的過程中,必須處理好的機制創新。
開征物業稅有助調節收入分配
上海證券報:開征物業稅是否能夠起到調節收入的作用?
賈康:現在大家都關心物業稅的問題。如果把它定位為房地產稅,在保有環節進行征收的話,好處有很多,可以校正地方政府職能與行為,也可以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 除此之外,它實際上會給中國擁有產權房的社會成員增加一個保有環節的稅負,這個稅負可以起到一定的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這個稅負會促使以后有能力買產權房的社會成員,比如中等收入階層,購自住房的時候更多地考慮買小戶型、經濟實惠的住房,也會抑制那些想買房拿來炒作的投資者或者投機者。另一方面,也會進一步調整收入分配格局,不動產稅收入的增加,可以讓有稅負承受能力的一批人,為國庫收入多作一些貢獻,進而通過財政支出,更有力地去扶助低收入者,這樣也起到了收入再分配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