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則關于“國土部擬對閑置土地征收增值地價”的消息見諸各大新聞網站,在土地市場火爆之際,這則信息著實令市場關注。 但據CBN記者了解,此消息或為“舊聞新讀”,有機構將國務院去年年初下發的一份文件,理解為近日下發的新文件,并予以解讀。一起極其吸引眼球的“烏龍事件”,反映了在房價高企的當下,輿論在囤地問題上的高度敏感。
文件去年已發
有媒體報道稱,國務院26日發布《關于集約用地的通知》,針對開發商首次明確規定了相對嚴格的“閑置”費用標準,并指出將會很快對“閑置”土地征收增值地價。對于土地閑置滿兩年的,將依法無償收回、堅決無償收回或者重新安排使用;對于土地閑置滿一年不滿兩年的,開發商需按出讓或劃撥土地價款的20%交納土地閑置費;另外,國土部將對閑置土地征收增值地價。 國土部一位知情人士表示,這并非是國務院下發的新通知,而是去年年初下發的“國發〔2008〕3號”文件,該文件的名稱也并非《關于集約用地的通知》,而是《國務院關于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的通知》。 記者查閱資料后也發現,《國務院關于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的通知》為國務院2008年1月3日簽發,并于4天后對外公開。在此通知中,國務院要求充分利用現有建設用地,大力提高建設用地利用效率。 “去年剛下發的文件,現在還在落實階段,也不太可能在同一個問題上出臺新的文件。”一位土地專家也對記者表示。
開發商囤地151年?
不過,“國務院發文征收增值地價”信息能夠廣為傳播,也從側面反映了社會各界對開發商囤地問題的高度關注。 對于房地產上市公司而言,土地儲備一直被認為是未來的一種保障,由此也催生了上市房地產企業囤地的傾向。 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對記者表示,因為資本市場有對土地儲備的追逐和激勵,所以越是上市公司越拼命地囤積土地。另外還有一些準備上市的公司,也先要囤夠大量土地,才能上市。 在他看來,囤地現象最嚴重的不是非上市企業,這些非上市企業資金有限,一般都會量入為出,有多大的銷售量就購進多少土地。 在近期研究了一些上市公司囤地的情況后,潘石屹爆料稱,根據一些上市公司的公開年報進行簡單分析后發現,上市公司的囤地現象非常驚人。按2008年這些公司“開發”的建筑面積計算,其囤地規模最少的也在20年以上,最多的超過100年,有一家公司的土地儲備規模甚至達到了151年。 當然,企業的開工量也并非每年固定,況且去年樓市局勢不好,一些企業故意放緩了開工規模。但即便如此,可以開發151年的土地儲備規模也足以驚人。 至于為什么房地產開發企業會囤地,部分原因在于地價不斷升值的預期。
處理囤地有待執行細則
近來由于樓市轉熱,一線房地產開發企業又如同回到了2007年,開始紛紛“攻城略地”擴大土地儲備,各地諸多地王也因此誕生,給外界留下的則是對于未來房價的感嘆。 上述土地專家也對記者表示,去年國務院下發這個文件的時候,當時樓市開始出現下行跡象,輿論對這個文件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而現在地王頻出樓市火爆,又有人開始炒作過去的新聞了,“是真是假是一回事,而目前社會高度關注土地話題則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當前重點城市房價高漲時刻,如果政府能夠出臺措施抑制房地產開發企業囤地,被認為是解決當前地價房價暴漲現狀的一個有效手段。 雖然“國務院發文征收增值地價”可能是因輿論熱情導致的一起“烏龍事件”,但國土部對閑置土地的問題正在加大處理力度。 國土部曾在今年7月下發《關于在保增長保紅線行動中加快處理批而未用土地等工作的通知》,要求地方全面清理批而未用土地,到了預定的截止時間,對用地供地率仍未明顯提高的地區,將暫停對該地區建設用地審批的受理。 而國土部也開始醞釀對于商品房用地閑置進行分類處理的意見,該部高層近日表示,將清理自2007年1月1日后的商品房用地開發情況,對確因政府原因造成土地閑置的,會同有關部門協調處理促進開發;否則就將嚴懲不貸。 不過,鑒于地方政府在處置閑置土地問題上的拖沓,也有人士對政策能否切實執行存有憂慮。 潘石屹對記者表示,房地產行業大規模囤地的現象的確是越來越嚴重,現在重要的不是政策本身,而是政策能不能嚴格執行。 “如果由地方政府執行,標準如何確定?比如從什么時間開始計算,是頒布土地證的時間開始還是其他時間?再有,如果1000畝土地,只開發了10畝,其余的990畝算不算閑置?等等這些細節還需進一步明確。”潘石屹坦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