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策、投入、科技3個方面看,我國糧食單產還有一定潛力。如果把中央各項政策落到實處,我國糧食單產年均1%的增長目標經過努力可以實現。”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小麥育種專家李振聲院士說。 一向做事嚴謹、認真的李振聲院士為了回答記者的提問,花費了好幾個小時的時間。盡管前一天剛打完點滴,李振聲還是堅持自己動手搜集資料,計算出了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糧食單產年均增長的曲線圖和變化規律。“用每一年的單產增長變化不容易看出規律,因此,我以每10年的糧食單產平均數字為研究對象,就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到單產增長變化的特點了,”李院士解釋說:“經過計算,上世紀50年代我國糧食單產年均增長率為1.59%,60年代為2.42%,70年代為4.62%,80年代為2.78%,90年代為2.2%,2000—2008年9年的年均增長率為0.87%。” 李振聲認為,隨著我國糧食單產水平的不斷提高,進一步提高糧食單產的難度也越來越大,這是一種必然趨勢,也是一個必須攻克的技術難關。李振聲解釋說,從1998年到2007年,我國人口增長率逐年下降,但仍在0.5%以上;從2003年到2007年,我國人均糧食消費量增長加速,超過了0.5%;在我國糧食耕種面積不太可能出現大的增長的情況下,糧食單產必須年均增長1%以上,才能保持與人口、消費增長的供需平衡。 李振聲說,從政策方面看,去年10月19日正式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稱《決定》),“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李振聲說,這些形式有利于促進規模經營,而一旦實現規模經營,科技就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李振聲舉例說,在地塊小而分散的情況下,良種不容易及時更新,測土施肥與節水灌溉不容易普及,而規模經營后就可以克服這些困難。農民現在背著噴霧器打農藥,規模經營之后就可以使用大的噴霧器,甚至使用飛機噴農藥。現在用小的拖拉機耕地,不但浪費,而且耕地淺,土地連片了就可以使用大的拖拉機進行深耕……這些都是提高糧食單產的重要因素。 從投入方面看,“我們總體上已經進入以工促農的新階段,已經有條件、有可能用工業賺來的錢和稅收等支援農業發展。”李振聲引用媒體報道說,30年前全國財政收入才1000多億元,而根據溫家寶總理在去年年初《政府工作報告》中所說,2008年“三農”支出比上年增加的就達1300多億元,這筆錢當然不會全部用在提高糧食單產上,但也為其提供了資金保證。 由于信息滯后,部分地區存在“政府號召種啥,農民不敢種啥”的情況。李振聲以《決定》中提到的“生產經營信息化”舉例說,信息化程度提高后,“農民在家里一點計算機,就知道哪里需要什么,從而解決了這個難題。這就是科技發揮的作用”。李振聲說,從科技方面看,《決定》強調:“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進步。”李振聲進一步指出,從科學潛力上看,現在我國科技對糧食生產的貢獻率是48%,發達國家則達到60%—70%。 如何攻克單產技術難關,實現年均持續增長1%的目標?李院士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繼續改造中低產田。農業“黃淮海戰役”取得顯著成果和經驗已充分證明中低產田改造具有很大的增產潛力。至今,各地仍有相當大的中低產田需要改造。二是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據統計,美國農田灌溉用水的利用系數為0.75,而我國只有0.45,還有30%的潛力。三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以氮肥利用效率為例,發達國家的氮肥利用為45%,我國只有30%,還有15%的潛力。四是培育資源高效利用品種,提高日光能利用效率。據現在各地農作物區域試驗的結果看,在同等條件下,通過新品種的更新換代,一般還可保持3%—5%的增長。 上述科技方面已經有一批成熟的技術,需加速推廣,能夠產生良好效果。但從中長期考慮,要想獲得大的突破,還需政府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 李院士建議,抓緊建設和完善“保面積、攻單產、節資源”糧食生產綜合實驗區。2007年,中科院啟動了“耕地保育與持續高效現代農業試點工程”,進一步加強了在東北、黃淮海、南方紅壤、黃土高原和新疆等7個農業試驗基地與示范區的支持力度,要求示范區與當地政府緊密合作,在5—10年內帶動當地增產糧食10%—20%,為實現全國糧食年均增長1%的目標做出實質性貢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