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8-11-03 作者:郭劍 來源:中國青年報 |
|
|
后奧運時代,如何利用國人體育意識的增強,推動國內體育創業的熱情,讓中國體育產業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成為中國體育界時下的熱門話題。
但國際排聯主席、原中國奧委會秘書長魏紀中在今天(11月2日)下午舉行的“第三屆中國體育創業論壇”上,卻直言中國現在只有體育商業,沒有體育產業。
“體育商業和體育產業最大的區別在于,商業追求眼前利益,大多是一錘子買賣,不做長期規劃;而體育產業看重的是項目的長期發展,堅持戰略性的大局觀。”魏紀中說,“用這個觀點來衡量,中國沒有真正的體育產業。”
魏紀中說,一個產業鏈的最終發展狀況由市場決定,在市場上,消費者占主導地位。所以,要想發展任何一項體育產業,一定要讓消費者滿意,但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的現狀卻令人失望。
中國的體育產業創始于1992年,那時,國家體委響應中央頒布的《加快第三產業發展的決定》,正式提出發展體育產業,并把足球作為推行職業化改革的“試驗田”。
按時間推斷,1994年,“職業化”的中國足球是最有資格形成體育產業的標志性項目,但以前的甲A和現在的中超年年退步,不但沒有形成產業化的趨勢,連自身的經濟效益都在逐年流失。
“中國足球沒有形成產業化的原因只有一個,說來非常簡單,就是產品不好。”魏紀中說,“這么差的東西根本沒辦法讓贊助商出錢,只靠拉關系就想找贊助是不可能的。”
“今年國家隊沒能打進世界杯決賽圈,國奧隊的表現也不好,聯賽還發生了武漢退賽事件,所以,明年足球的生意沒法做。”有知情人告訴記者,“中超公司已經開始談下個賽季的贊助了,但難度非常大,據說,下個賽季還有俱樂部想退出。”
產品不好導致整個行業遭受巨大損失,從而失去了健康發展的可能,中國足球在非競賽領域也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足球在產業化方面的倒退其實是整個中國體育的一個縮影,并非只有足球在產業化的道路上失敗,只不過足球的機會最好,效果最差,所以成了典型。”國家體育總局一公務員說,和中國足球相比,國內的乒乓球、排球這些聯賽同樣難以實現產業化。
北京體育大學提供的資料顯示,國際上的體育產業早就是一種“復合產業”,它包括與體育有關的一切物質產品和服務產品的生產經營活動。
按此概念,體育產業主要包括三大類別:主體產業類,體育相關產業類,以及體育行政部門開展的、旨在彌補和推動體育事業發展的各類經營活動。
“在這三大類別中,前兩類體育總局已經做了很多,但實際上最重要的就是第三類經營活動,而最不好做的也是這一類。”體育產業研究專家吳彥達說。
“各項目規則的制定者是單項協會,都是國際組織,我們很多體育項目在國際上沒有發言權,包括中國人最擅長的乒乓球和羽毛球,這也是乒乓球和羽毛球這兩個國內群眾基礎非常好的項目無法形成產業化的主要原因。”吳彥達說,“規則的制定者是體育產業中等級最高的管理者,底下依次才是那些體育品牌公司、參與者和體育愛好者。”
“總體看來,國內體育界產業化效果最好的是籃球,但這不是因為我們自己的籃球產品有多好,CBA聯賽也經常出事故。我認為,是NBA的產業化影響了我們,這不是我們自己的產業,是人家NBA的產業在我們這里賺錢,我們還是消費者,不是參與者,這也和我們的體制有關。”
本報北京11月2日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