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上海期貨交易所總經理楊邁軍在介紹上期所未來五年戰略規劃的目標時,還談到了我國期貨市場面臨的形勢和未來的發展機遇。 楊邁軍認為,自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期貨市場取得可喜成就,步入了健康穩定的發展軌道。過去五年,上期所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認真落實國務院《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堅持以服從和服務于國民經濟全局為主導,積極推進期貨市場改革創新,風險管理水平顯著提升,市場功能有效發揮,市場規模穩步擴大,產品和技術創新富有成果,市場影響不斷擴大,市場主體關系進一步理順。上海期貨市場已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逐漸成為相關工業品行業的風險管理平臺和專業期貨投資者的資產管理平臺,為下一階段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夯實了基礎。 在分析當前形勢時,楊邁軍還進一步認為,雖然過去的五年我國資本市場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但“新興加轉軌”的基本階段性特征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市場結構不合理,品種還太少,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的期貨品種如原油、鋼材,以及金融期貨還沒有推出;市場參與者的結構還不合理,機構投資者尤其是金融機構投資者的比例還很低;期貨公司整體的實力還比較弱小,同時其治理結構和內部約束機制尚不健全;市場的守法意識、風險意識薄弱,信用環境還比較差。 此外,楊邁軍談到了上期所將來所要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對于上海期貨交易所而言,宏觀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將帶來對商品期貨的巨大現實需求,期貨市場自身已具備的良好外部發展環境,金融體制的深化改革有利于商品期貨市場的創新發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為上海期市定價中心的打造都為上期所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性機遇。國際期貨市場的創新潮流和資本流動都將推動上期所提升國際化水平。 與此同時,上期所也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其中,包括更為復雜的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國家產業政策的變動和相關大宗商品市場化的改革帶來的影響,市場資金來源日趨多樣化給風險管理、市場開發以及投資者教育等工作帶來的難度,市場規模持續擴張對技術系統穩定和支撐能力的挑戰,各類金融機構競爭加劇對組織文化和團隊建設提出的更高要求等。 楊邁軍認為,我國期貨市場已經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就,但仍舊有許多方面需要不斷完善,例如:市場參與者的結構還不合理,機構投資者尤其是金融機構投資者的比例還有待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