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需好轉正催暖中國出口。海關總署1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10月,中國出口1107.6億美元,同比下降13.8%,較9月收窄1.4個百分點,為今年最低降幅,月度出口連續四個月超千億美元;當月實現順差239.8億美元,為今年2月以來的最高值,但同比降幅仍高達33%。另外,從10月1日至11月11日,BDI指數(波羅的海干散貨運價指數)已大漲68%,上述經濟指標的回暖,是否能重燃市場對航運、港口板塊的投資熱情?這些上市公司自己如何看待后市?針對當前局面,他們將有何新動作? 航運業的冬天是否已經過去?處于行業鏈下游的港口公司,對此有著直接而全面的感受。天津港有關人士告訴記者,今年公司二季度經營形勢好于一季度,但三季度又出現了小幅回落,這正是當前世界經濟和航運業復蘇基礎尚不穩固的體現。
航運業冬天尚未過去
據介紹,1-9月,天津港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基本持平,散雜貨吞吐量略有下降,原油吞吐量占比較小。該人士表示,市場情況表明總的趨勢在好轉,但好轉的基礎仍不穩固,航運業一旦受到政策、金融、貿易等方面因素的影響,產生波動還很明顯。同時,外部經濟還存在較多不確定性的因素,因此,得出“航運業冬天已經過去”的結論為時尚早。 該人士表示,港口和航運業最終依賴于該地區的經濟總量和貿易活躍度。因此,今明兩年西方國家的經濟恢復程度將成為我國港口業最關心的問題。而國家推出的積極財政政策和拉動內需的系列政策,也將顯著促進內貿的發展,港口業面臨的市場格局最終將是內貿趨于活躍,外貿緩慢復蘇。
大力開發內貿航線
針對這一形勢,今年天津港抓住國家擴大內需的機遇,大力開發內貿航線和貨源,重點發展集裝箱業務。目前,天津港已與中遠集團、中海集團合作開通了天津——上海的內貿快速航線、天津——廣州的內貿精品航線,由船公司投入3800至4200箱船型的遠洋集裝箱船,進行“點對點”內貿運輸,成為內貿集裝箱運輸新的增長點。同時,針對國外航運市場需求持續下降給船公司經營帶來的困難,天津港適時推出了對船公司空箱調運、中轉3個月免費堆存等諸多優惠措施,幫助船上市公司進一步降低從國外調運空箱堆存的成本。 在外貿領域,天津港正在進一步加強市場開發,在鞏固保持傳統優勢貨類吞吐量的基礎上,不斷增加新的貨類品種,降低企業經營風險。隨著國家進一步擴大內需、鼓勵進口等一系列激勵政策出臺,國內市場對焦煤、礦粉的進口需求大幅增加,天津港對此迅速反應,從零開始,對山西、內蒙、河北、湖南、江蘇、遼寧等省市場進行了深入開發,逐步與中鋼、榮鋼、瑞田等重點客戶達成長期合作意向,并成功開辟出覆蓋天津、河北等地的焦煤貨源市場。同時,天津港還抓住濱海新區建材市場供需兩旺的契機,引入砂石、礬土、水泥熟料等適裝散貨作業,上述市場已經為保持公司業績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
加快港口資源整合
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天津港還將通過加快港口資源整合,提升自身抗風險能力。由于歷史原因,
天津港形成了在同一港區內存在兩家港口業務運營主體—天津港和天津港發展的經營格局,這一問題正在得以解決。根據此前披露的方案,天津港集團將通過其境外子公司持有天津港發展不低于51%的股權,成為天津港發展的控股股東,并獲得約39.3億港元現金;天津港發展則通過旗下投資公司持有天津港股份56.81%的股權,成為天津港的控股股東。天津港有關人士表示,這將有利于天津港未來統一規劃和管理,實現規模經濟和協調發展,同時也將更好地發揮天津港作為北方第一大港的整體優勢,在國內沿海港口新一輪轉型升級中及早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大港和現代化的國際航運和物流中心。
受益濱海新區行政區整合
采訪中,恰逢國務院批準天津濱海新區行政區劃調整的消息公布。市場分析普遍認為,天津濱海新區所屬的三區合一,且被賦予更大的自主發展權、自主改革權、自主創新權,將為當地的地產、金融和港口等公司提供新的發展機遇和空間。 對此,天津港有關人士表示,區域和腹地經濟的發展,必然對公司長期發展構成利好,但由于濱海新區機構調整等工作預計要明年初才可基本落定,因此對公司的影響短期內尚未顯現。不過,濱海新區改革步伐加快預計將推動東疆保稅港區的建設,從而使公司受益。目前,東疆保稅港區主要由天津港集團負責建設運營,上市公司僅有下屬的太平洋集裝箱碼頭在保稅區內,未來隨著保稅區內物流業、加工業發展并形成規模,上市公司預計也將更多參與其中,獲得新的發展機會。 與行政區劃同時公布的《天津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金融創新專項方案》,還讓市場對未來出臺關于推動濱海新區港口、航運業發展的專項政策抱有預期。對此,天津港人士表示,目前尚未從相關部門獲得上述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