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連續報道天安保險、人保健康險因償付不達標而暫停部分業務后,知情人士昨日(1月15日)向《上海證券報》進一步透露稱,根據各險企上報的2008年第3季度末償付能力報告,保監會共亮出十多張“黃牌”,并陸續于去年12月發出監管函,要求盡快解決階段性償付充足率不達標的問題。 據記者了解到的信息,華夏人壽、生命人壽、平安人壽以及合資公司恒康天安人壽,已經或正在通過增資、提升資產質量等途徑來解決償付不足之困。
禍起擴張
2008年12月4日,保監會向恒康天安人壽發出監管函。監管函內容顯示,恒康天安人壽2008年第3季度末實際資本為2109萬元,最低資本為2986萬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70.65%,未達到償付能力監管標準。 根據《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管理規定》,保監會隨即對該公司采取以下監管措施:責令其盡快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償付能力狀況;在償付能力達標前,暫停其增設分支機構。 而在分別收到的監管函中,華夏人壽、生命人壽、平安人壽被明確要求通過“增資”來緩解償付壓力。三份監管函的內容顯示:華夏人壽2008年第3季度末實際資本為208萬元,最低資本為6703萬元,償付能力充足率僅為3%;生命人壽2008年第3季度末實際資本為4.8億元,最低資本為6.48億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74%;平安人壽2008年第3季度末實際資本為143.3億元,最低資本為178.1億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80.46%。 保監會對上述三家做出的監管措施是:責令在2008年12月31日前完成增資,以達到償付能力監管標準;公司應高度重視償付能力管理工作,實時監測償付能力狀況,及早制訂方案,采取切實有效措施確保償付能力充足。除平安人壽外,保監會還要求另兩家在償付能力達標前,暫停增設分支機構。 “出現階段性償付能力不足的現象,多數都因保險公司激進擴張、過度投資,而又沒有及時補充資本金等因素而起。只要保險公司各項整改措施到位后,償付不足的狀況就會得到解決。”不過業內人士強調說,償付能力不足并不意味著保險公司資不抵債,也不意味著保險公司會破產。
填補窟窿
最先自救的是平安人壽。在保監會對其發出監管函的12天后,保監會便在其網站上公布了平安人壽增資至238億元的公告。事實上,早在監管函發出前的兩個月,平安集團就宣布了打算向平安人壽注資的計劃。分析人士稱,這主要是由于平安投資富通的資金,來自于平安人壽的口袋。 船小好掉頭。記者昨日從知情人士處了解到,因恒康天安人壽攤子鋪得不大,僅通過調整資產結構這個方式,就提高了償付能力。截至2008年第4季度末,恒康天安人壽已經將償付能力充足率提高至100%以上,完全達到監管標準。 華夏人壽的增資步伐也在加快。據知情人士稱,華夏人壽目前增資方案已經上報,正等待保監會批復,預計增資額很快就能到位。至于增資的具體規模,該人士表示不便透露。對于造成其償付不足的導火線,該人士稱,由于之前分支機構鋪設速度過快,導致經營性支出激增。不過,也有分析人士稱,可能還有銀保業務規模增速過快的因素。 對于目前增資進展情況,本報兩天前向生命人壽進行了求證。截至記者截稿前,生命人壽并未就本報發去的采訪提綱進行回復。不過,有知情人士透露,生命人壽增資方案正在制定過程中。 業內人士指出,今年保監會分類監管新政開始實施,償付能力指標將成為影響保險公司日常經營的重要坐標,隨著償付監管的細化、透明,將更加有助于保險公司進行有效的資本管理,亦能提早預防償付能力不足的情況,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也能更有效地保護投資者及保戶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