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對全國近10萬家涉外經貿企業進行的追蹤調查顯示,68%的企業承認在與國際商業伙伴進行商務活動中,曾因信用問題受到損失。
無誠則無信,無信則不立。一個社會沒有信用就沒有秩序,一個企業沒有信用就打造不出品牌。
近日,由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發布的《2008·中國企業家隊伍成長與發展十五年調查綜合報告(上)》顯示,2007年我國24.1%的企業在對外合作中經常遭遇不講誠信的情況,29.7%的企業經營者認為“在目前階段,講誠信的企業往往吃虧”。這表明我國的誠信環境建設任重道遠。
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家隊伍迅速擴大,他們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有些企業經營者唯利是圖,為追求短期行為不守誠信,以次充好,甚至假冒偽劣。現在人們明顯感覺到假的東西多了。
據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的調查顯示,我國企業信用存在的最主要問題依次為“拖欠貨款、貸款、稅款”、“違約”、“制售假冒偽劣產品”、“披露虛假信息”、“質量欺詐”等。這些問題直接破壞了市場秩序,使商業活動難以正常進行。
據2004年商務部企業信用體系研究結果顯示,我國企業因為信用缺失而導致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高達5855億元,相當于年財政收入的37%。中國國民生產總值每年因此至少減少兩個百分點。
2005年9月,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信用研究中心主任陳新年,在一次高層論壇上透露,中國每年因逃廢債務造成的直接損失約為1800億元,由于合同欺詐造成的損失約55億元,由于產品質量低劣或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種損失2000億元,由于三角債和現款交易增加的財務費用約有2000億元。
從短期來看,偷工養料、不講誠信的企業可能會一時獲得一些蠅頭小利,但卻失去了客戶的信任,從此砸了自己的飯碗。在歷史長河中,那些歷經歲月磨礪沉淀下來的老字號,無一不是以誠信為本。百年老店同仁堂為什么至今仍廣受歡迎?秘訣只有一條:“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再看那些唯利是圖的企業,哪個不是曇花一現?
南京冠生園月餅事件就是一個令人痛心的反面教材。一個有著80多年歷史的老字號,幾年前竟一時利欲熏心,用陳餡翻炒后再制成月餅出售。事件被曝光后,舉國嘩然,各界齊聲痛斥其無信之舉。冠生園頓時無人問津,并從此一蹶不振,最終破產。
企業誠信缺失,還意味著失去了走向市場化與國際化的通行證。
美國《財富》雜志去年公布的全美500強企業中,沃爾瑪以2198.12億美元的銷售收入躍居榜首。沃爾瑪的勝出在于八大要素,其中真實穩健的財務狀況,內外一致的形象和誠信的服務居要素之首。
美國《財富》雜志邀請8000余名高級管理者、非執行董事及金融分析家對每年銷售額在5億美元以上的300家企業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近年來“對社區和環境的責任、企業商譽和企業信用帶來的企業形象狀況”已上升為企業選擇的首要指標,而且這個指標與企業經營業績呈正函數關系。
此外,在經濟全球化的現代市場經濟時代,伴隨著信息化的發展和網絡經濟的興起,由誠信帶來的利益和由不誠信導致的損害,將因經濟全球化而成倍放大。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跨國公司競爭力》課題組在研究世界500強時發現,它們樹立的企業核心理念幾乎很少與商業利潤有關。企業短期的繁榮可以通過許多方式獲得,但是企業持續增長的力量,卻只能從人類幾千年來的價值公理——誠實守信中獲得。
誠實守信背后所體現的更深層次的就是契約精神。成熟的市場經濟是契約經濟、法制經濟,良好的誠信制度是市場經濟平穩運行的根本保障。我國市場經濟還不完善,相當一些企業缺乏現代法律意義上的契約意識,經營缺乏誠信。這將成為我國企業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的一大軟肋。
中國外經貿企業協會信用評估部和北京國商國際資信評估公司聯合對全國近10萬家涉外經貿企業進行的“外經貿企業信用信息跟蹤調查”顯示,68%的企業承認在與國際商業伙伴進行貿易、投資、項目洽談等商務活動中,曾經因信用問題而受到損失,贊同“外經貿企業信用體系有助于中國產品走向世界”的占75%。另外,有超過半數的企業認為,信用體系對于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實施出口名牌戰略都將產生很大幫助。
那么,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不誠信的問題出現?這與我國當前處于社會和經濟轉型過程中,法規不健全、環境意識薄弱、違規成本低、社會風氣不佳等因素密切相關。從調查報告來看,48.8%的企業經營者認為社會誠信環境的缺失,是導致企業不履行社會責任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我國誠信制度立法及有關法律在對失信行為的監管方面還存在制度漏洞,懲治不夠嚴厲,在執法中對違反誠信制度的企業存在以罰代法、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等現象。
復旦大學一項關于中國(上海)企業社會責任現狀的調查,披露了這樣的信息——在101家上海本地受訪對象中,能夠促使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外在因素動機依次來自:訴訟、惡性事故的發生、媒體、商業競爭、管理階層和股東,被認為最不重要的竟然是政府部門。在一切以GDP至上的原則導引下,在地方保護主義的促使下,許多地方政府對企業的失信行為不僅姑息養奸,甚至為其保駕護航。我們熟悉的“阜陽奶粉”、“齊二藥”等事件,大多是發生惡性事故經媒體曝光后,當地政府才忙不迭地進行查處。
值得肯定的是,眼下企業誠信問題已經日漸受到重視,各級政府也在采取措施,規范企業誠實守信。據了解,福建省將建立企業誠信檔案和失信企業“黑名單”制度;在浙江,人民銀行把各地惡意欠薪的企業信息錄入企業誠信系統,供相關部門查詢,這也意味著這些企業在一定時期內還將失去獲得銀行融資的機會。
企業誠信缺失的根源在于制度缺陷,完善企業信用需要通過建立和完善整個誠信制度體系,包括培育誠信理念,健全監管機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快建設信用評級制度,推行違信懲罰制度等,使誠信者不再覺得吃虧,欺詐者無處生存。此外,還需大力倡導包括公民在內的全社會的誠信意識。只有我們不斷努力,共同營造一個誠信、健康、共贏共享的社會氛圍,企業才能持續發展,健康成長,社會經濟才能平穩快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