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七成公司凈利潤增長
上市公司中報披露已進入尾聲。來自北京天相投資顧問公司的數據顯示,截至8月30日,共有1435家上市公司披露了中期報告,占上市公司總數的95.41%,加權每股收益0.196元。其中,超過七成上市公司的凈利潤較去年同比實現增長。
天相投資分析員王巍峰說,1435家上市公司創造凈利潤3217.60億元,其中具有可比性的1296
家公司凈利潤合計1851.97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79.90%。這一增長速度,超出此前市場上大部分人士的預期。
在整體業績增長的背景下,一批績優公司脫穎而出。中報顯示,有96家公司每股收益高于0.50元,有142家公司每股收益在0.3元—0.5元之間。
上市公司業績能夠快速增長,得益于上市公司主營業務的穩定增長。截至8月29日,已披露中報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3.38萬億元,同比增長23.71%。除了正常的生產規模與市場擴大所帶來的成長外,股權分置改革后,大股東向上市公司注入資產,也直接促進了上市公司主營業務跳躍式發展。如太鋼不銹,今年上半年凈利潤超過27億元,同比增長超過300%。其中重要原因是,公司于去年通過新增發行收購集團鋼鐵主業資產,從而直接推動了公司主營業績的大幅增長。
投資收益助推業績增長
王巍峰說,盡管營業收入增長較快,但仍遠低于凈利潤的增長,這主要是由于投資收益大幅增長,毛利率上升以及三項費用的增長低于營業收入的增長速度。中報顯示,上市公司毛利率上升、三項費用控制得當。上市公司加權平均毛利率為20.02%,比去年高出1.91個百分點。三項費用合計2475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了20.21%,但低于營業收入的增長幅度。
這其中,上市公司投資收益的大幅增長尤其引人關注。據統計,今年已披露中報上市公司實現投資凈收益合計1149.71
億元,占利潤總額的比例為超過24%。而去年這個比例僅為8.88%。也就是說,在今年上市公司每股2毛錢的收益中,有4分多錢來自于投資收益。
金融類企業不再是投資收益中的“主角”。據統計,截至8月29日,已披露投資收益的上市公司中,有86家公司今年的投資收益達到1億元以上,除8家金融類企業外,其余都為實業類公司。
專家分析,今年投資收益之所以普遍出現大幅提高,與上市公司長期股權投資相關不大,而是基于牛市市場環境中,很多公司作為證券投資者,在股票收益中獲益豐厚。如雅戈爾,其上半年投資收益貢獻12.23億元,其中對聯營和合營企業的投資收益僅456萬元,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處置收益卻高達11.24億元,根據公司公告,上半年其對外投資回報豐厚,所投資的中信證券股價大幅上漲,參股的廣博股份、寧波銀行順利上市,這些投資給公司帶來良好回報。
理性分析上市公司業績
專家分析,目前上市公司正處于業績的上升周期中,這一趨勢短期內不會改變。因此,對今年及今后上市公司的業績,仍可持樂觀態度。
截至8月29日,兩市共有461家公司發布了今年三季度業績預告,其中“預喜”公司占六成多。發布業績預告的公司中,285家公司業績同比向好。其中233家公司預計前三季度業績同比增加,52家公司預計扭虧。
王巍峰認為,盡管上市公司業績整體向好,但各行業表現差異較大,對投資者選擇投資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上市公司中報顯示,業績增長超過70%的行業有22個,但與此同時,也有一些行業業績出現下滑。
對于二級市場比較熱衷的投資收益題材,專家認為也可能成為一柄“雙刃劍”。出售股權資產所獲得的巨額收益只是一次性的,對短線估值可能會產生積極影響,但從長期來看,一次性巨額收益不會從根本上改變上市公司的競爭力,也并不會影響到上市公司的中長期價值。相反,還有相當多的公司由于證券投資失敗,影響了公司利潤的增長。據統計,上半年有130多家企業投資收益為虧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