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干更要肝!薄暗2天舒服一點。”憑借著響亮的廣告詞和準確的市場定位,海王金樽早在幾年前就一炮而紅。如今,其母公司——上市公司海王生物卻因為主營業務不理想,淪落到了要依靠賣股權獲利來扭虧的地步,以避免被戴上ST帽子。
逃脫ST命運
4月26日,深圳海王生物公布的2006年年報顯示,繼2005年巨虧7.41億元之后,終于遏止住了繼續虧損的勢頭,凈利潤“轉正”并達到4274萬元。雖然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該公司仍然虧損近6000萬元。不過,無論如何,海王生物總算逃過了一劫,避免了因連續兩年虧損而被實施特別處理。 按照海王生物股改承諾,公司2006年凈利潤以不得低于4000萬元,否則控股股東海王集團將在年報公告后提出股份追送議案,以資本公積金向流通股股東定向轉增。 對于這份凈利潤數字剛剛達到4000萬元承諾的“驚險”年報,海王生物董秘戴奉祥在4月27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2006年的凈利潤之所以有如此的“長進”,一方面是公司管理費用的大幅度削減,由2005年的4.4億元減至2006年的2.2億元;另一方面是公司陸續處置了不良資產,提高了資產質量所帶來的成效。 此前,海王生物還承諾2007年實現凈利潤1億元。戴奉祥表示,2007年公司有多個盈利能力提升點,如調整后的公司制造系統、事業部營銷體系已經正式運營,流感疫苗正式上市,商業物流系統轉型工作正在全面展開,因此公司有信心完成這個目標。
主營業務并不理想
4月28日,海王生物公布了第一季季報,凈利潤1345萬元,并預測年初至下一報告期期末的累計凈利潤可能為虧損或者與上年同期相比發生大幅度變動。由此看來,海王生物距離1億元凈利潤的目標似乎頗為遙遠。 年報顯示,公司去年主營業務收入僅比2005年增加了1.23%,可謂進展緩慢。據了解,海王生物的主營業務分為兩大塊,一塊為醫藥制造,另一塊為醫藥商業物流。 記者在“主要控股公司業績”一欄中看到,海王生物各子公司在醫藥物流領域成績不盡如人意:3個從事醫藥物流的子公司去年總共虧損3538萬元,該部分主營業務收入比2005年減少5.82%。唯一的亮點是醫藥制造的保健品部分,海王金樽、牛初乳等銷售收入比2005年增加779%,生產和銷售上述產品的子公司深圳海王健康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去年實現凈利潤878萬元,成為貢獻主營業務利潤的“功臣”。 海王生物董秘戴奉祥并不否認公司主營業務利潤并不理想的事實,他對記者說:“雖然公司在提高資產質量方面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但是總體情況還不是很理想! 對此,招商證券分析師李陽在4月25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實現了凈利潤的增長,但由于主營業務進展緩慢,長此以往,海王生物“將不會走得太遠”。
賣資產扭虧
既然主營業務利潤并不理想,那么海王生物的年報何以報告“扭虧為盈”? 仔細分析不難發現,海王生物2006年實現扭虧,靠的是“劍走偏鋒”——一系列眼花繚亂的賣股權和賣資產動作。 2006年12月14日,海王生物宣布將全資控股子公司——
深圳市海王銀河醫藥投資有限公司
45%的股份作價1.06億元轉讓給海王集團;以不低于1.3億的價格將間接控股的山東海王閑置的16處房地產、約3.5萬平方米房產及120畝土地轉讓給濰坊市投資公司,并把公司向名派廣告公司預付廣告費形成的債權中價值7000萬元的部分轉讓給海王集團。 海王生物上述向海王集團轉讓的廣告費及銀河投資股權而獲得的收益,都計入了該公司4月26日公布的2006年度報告當中。這對于2005年虧損7.41億元的海王生物來說,可謂是莫大的救贖。 因此,對于海王生物為何在2006年如此頻繁地轉讓股權,市場人士認為,很大程度上是海王生物希望留住上市公司這個“殼”而做出的努力。因為2005年的巨額虧損讓海王生物面臨著退市的風險。 招商證券分析師李陽認為,海王生物之所以選擇2006年來進行如此繁多的股權轉讓,主要是為了盡快實現凈利潤的增長,先留住上市公司“這個很值錢的殼”。 對此,戴奉祥則表示,公司去年的股權轉讓只是公司長期計劃的一個實施,是“陸續處置不良資產的過程,并非刻意所為,而且大股東想接手我們,把上市公司業績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