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揭開了全球經濟治理新的一頁,中國從一開始就發揮了積極和重要的建設性作用。2008年11月,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首次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上,中國提出國際金融體系改革要堅持正確方向——改革應該堅持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國際金融新秩序的方向,堅持全面性、均衡性、漸進性、實效性的原則,努力營造有利于全球經濟健康發展的制度環境。同時,中國提出重點實施4項改革舉措的建議:一是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合作,二是推動國際金融組織改革,三是鼓勵區域金融合作,四是改善國際貨幣體系。 中國積極促成了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達成共識,并在全球協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方面給予了切實有力的行動支持。中國采取了迅速、果斷的措施,推出了綜合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被認為是給二十國集團其他成員以及整個世界確立了“黃金標準”。中國4萬億元人民幣財政刺激計劃為世界經濟早日復蘇發揮了十分積極的作用。在自身面臨巨大困難的情況下,中國還積極響應關于加強國際金融機構救助能力的提議,并與韓國、印尼、馬來西亞、阿根廷等國簽署了雙邊貨幣互換協議,以提高與這些國家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中國作為全球貿易體系的重要成員,堅決抵制危機時期迅速抬頭的貿易保護主義。 中國的主張和行動,標志著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對于促進世界經濟的復蘇和國際經濟體系的轉型具有積極意義。第一,這是在全球經濟事務協調領域,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領導人平等共商應對挑戰之策,并有機會全面、系統地闡述對于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目標和路徑的看法,反映了中國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和影響由量變走向質變,對于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中國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中堅定維護發展中國家利益,是推動國際金融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的建設性力量。一方面,中國積極推動國際金融機構改革,提高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推動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另一方面,中國在歷次領導人峰會中均明確主張,國際社會在應對金融危機時,尤其要關注和盡量減少危機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造成的損害,體現了中國堅定地捍衛發展中國家利益的立場。 隨著世界經濟形勢企穩向好,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面臨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方向問題,中國作為最大的新興市場國家成員,可以在維護發展中國家利益方面繼續發揮建設性作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雖然已被確立為“國際經濟合作主要平臺”,但是在機制化建設上仍然有諸多不完善之處,如各成員國輪流主辦領導人峰會的順序、議程設定以及與非成員國、其他國際組織和市民社會之間的關系協調等問題上均缺乏明確的規則。加強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建章立制,才能夠從體制機制上保障發展中國家的權益。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需要推動各議題的深化和突破,而促進國際金融機構改革的深化和落實,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迄今為止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關注的議題集中于國際金融危機的應對,今后應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發展問題的關注。因此,強化發展議題,將更加符合廣大發展中國家利益。
(作者為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經濟比較研究所所長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