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副市長接受采訪時稱,2010年東莞將基本實現現代化是可以達到的,只是一些指標很可能已經落后,實現現代化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此言一出即遭到當地人質疑。”(3月22日《廣州日報》) 且不說現代化很難界定,人的“現代化感覺”,更沒有一個“指標體系”能準確地相對應。筆者以為,“人的現代化”正是東莞的短板——東莞人是不是“被現代化”了?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吳曉靈表示,全國人大財經委正在調研全新的政府評價體系——福祉指數,福祉指數,包括居民生活、生態環境、社會環境、公共服務共四個方面。其中涵蓋收入與消費、收入分配、健康狀況、環境治理、環境滿意度、安全感、政府治理(政府廉潔、司法公正等)、義務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公共設施等44項指標,這與現代化的“指標體系”相比,大大突出了民生的位置。 所謂福祉,也就是幸福、利益、福利,這在很大程度上,其實也是一種感受。也因此,“福祉指數”里面主觀指標多達15項,據稱“這一設置是為了能夠對客觀情況和主觀情況都有所反映。”因此“福祉指數”,尤其需要注重居民個體的感受,并不是一個增長速度就能涵蓋的。如果說“現代化指標”由數字說話,“福祉指數”更在乎百姓說話。 顯然,“福祉指數”評價體系之下的政府工作,既需要從宏觀著眼,又要從微觀入手,既寄希望于城鄉經濟社會文化水平的整體提升,又必須注重關乎民生的每個細節。這于官員,理所當然地提出了更高的執政施政要求,顯然也是公眾的期望。也因此,與其“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好大喜功,還不如實實在在地在“福祉指數”上下功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