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有著101年歷史的美國中小企業商業貸款機構CIT集團遞交破產保護申請,這是美國歷史上第五大破產案;10月30日,美國一天之內更是有多達9家銀行申請破產保護,創下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記錄。 在國際社會普遍認為世界經濟復蘇在即,美國經濟可能已經觸底的情況下,美國又現金融機構倒閉潮,是一個不祥之兆。美國銀行業新一輪倒閉潮,將可能大大影響美國經濟的復蘇。 據統計,全美今年已經有115家銀行倒閉,而剛剛宣布申請破產保護的CIT集團,是面向中小客戶服務的金融機構。這一方面說明,目前美國中小企業經營狀況仍然在惡化,而服務于中小企業的金融機構倒閉,反過來又對中小企業發展造成巨大影響。 CIT集團為美國近百萬家中小企業提供貸款,另外還給近2000家批發商提供融資,后者與30萬家零售企業有業務往來。以消費拉動和民間、民營經濟為發展主力軍的美國經濟,如果中小企業沒有徹底復蘇,支持中小企業的金融機構大批倒閉,不但大大影響到美國勞動力就業,而且將削弱美國經濟發展的內生力量和動力。這就難言經濟的徹底復蘇了。 與此同時,有消息稱,作為在歐洲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英國,監管部門正在考慮向該國兩家大行再注資300億英鎊。美英新一輪金融機構問題開始爆發,這就表明西方銀行業還遠沒有“痊愈”。雖然有許多經濟學家樂觀地認為,世界經濟已經開始走出低谷,但是也有許多經濟學家認為,言經濟開始復蘇為時過早,世界經濟可能“二次”探底。而如果新一輪銀行倒閉潮影響到美英兩大經濟體復蘇的話,那么,對世界經濟特別是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這對中國剛剛有所好轉的出口,將會帶來致命一擊。外需再次下降,仍然是中國經濟的最大威脅。如果中國在產能過剩情況下,再次利用大舉投資來應對外需再次探底,那么,中國經濟的結構失衡將更加嚴重,一邊是產能過剩加劇,另一邊是包括通脹在內的風險凸顯。 經濟學家許小年日前曾說:“美國經濟已經基本到底了,但是結構調整還沒有到位。相比之下,中國經濟雖然看上去比較‘舒服’,但還沒有經歷結構調整就已被‘拖回去’打了‘嗎啡’,但‘嗎啡’的藥效不可能永遠存在。” 實際上,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不但表現在投資拉動過大、內需嚴重不足、依賴出口過重,還表現在過分依賴房地產,這是中國經濟隱藏的最大風險。美國、歐洲國家以及中國香港地區的無數事實證明,幾乎所有金融風險乃至金融危機都是惡炒地皮、惡炒房價釀造巨大泡沫,最終由于泡沫破滅所導致。眼前的這輪金融危機就是由房地產引發的,美國銀行大批倒閉幾乎都是房地產信貸業務出現風險所導致,這個教訓中國必須牢牢汲取。 結構調整是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迫切任務。我們不能把經濟發展寄托在房地產泡沫上,必須有效拉動民間投資,放開一部分經濟管制,放開政府壟斷行業的準入。同時還要適度緊縮過剩流動性,防止通脹預期抬高,防止股市樓市泡沫等金融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