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9-11-02 作者:井水明 來源:證券時報 |
|
|
今年前9個月,我國遭遇的各類貿易摩擦案件是過去5年的總和,使得國際金融危機考驗中的外貿出口雪上加霜。其中,來自美國、歐盟等重要經濟體的貿易摩擦更是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嚴重威脅中國出口企業生存與發展。 面對層出不窮的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摩擦,不少出口企業所能采取的經營策略,在應訴上,不是不敢應對,就是不愿應對,或者采取回避戰策,或者借力打力的依靠別的企業和政府來幫助企業度過難關。在產品營銷上,采取“游擊戰”的方式,這個市場遇阻,就轉戰另個市場;國外市場打不開,就轉向國內市場,謀求所謂的“東方不亮西方亮”。在產品開發上,無法開發出附加值高,需求國無法替代的產品,總是在大路產品上尋求經營性突破,其結果是,貿易戰的級別越打越高、范圍越打越廣,而出口產品和貿易卻越打越萎縮,出口經濟效益越打越少,甚至于嚴重地阻礙到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隨著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快速發展,源源不斷流向國際市場的“中國制造”帶來了部分原有市場和利益格局的改變,這種情況下要完全擺脫貿易摩擦的外來侵擾是不現實的,我們還要做好其在相當長時期內繼續存在的思想準備。 縱觀國際貿易發展的歷史,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的日本和韓國,也都曾是世界上貿易摩擦的高發國家。而日韓兩國出口企業在應對國際貿易摩擦中,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在產品研發上下足了功夫,轉變方式、調整結構、增加出口產品附加值,避免低價競爭,從而保證了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和占有率,順利地度過了貿易摩擦阻礙出口經濟和出口企業成長艱難期。 不久前,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提出的一個觀點很值得思量。他認為,看待現在這種貿易摩擦的高發態勢,要客觀辯證。這對于我們端正認識、厘清新的國際貿易形勢下的發展思路很有必要。多年來,我們一直倡導鼓勵外貿企業轉變方式、調整結構、增加出口產品附加值,避免低價競爭,但事實是順境下進行的這種變革屈指可數,而逆境之時卻給我們帶來了機遇。現在,國際貿易壁壘封堵了產品輸出的渠道,這就逼著出口企業必須在轉變出口產品增長方式、調整出口產品檔次、增加出口產品附加值、避免低價惡性競爭等諸多方面做出適時的調整和改進。此時,政府除了在按照國際規則制定相關政策等方面營造有利于出口企業應對國際貿易摩擦的政策性、指導性的氛圍之外,要通過借力打力的倒逼機制,逼著出口企業盡快在產品結構上、營銷策略上作出積極的調整,形成政府、企業、民間組織等的合力作用共度時艱。 作為應對國際貿易摩擦市場主體的出口企業而言,面對國際貿易摩擦既然將長期存在于我國外貿的發展歷程中的事實,必須端正一種正確的認識,確立一種平和的心態。力求做到態度上,既不輕視麻木,又不無限夸大、怨天尤人;應對策略上,要有一種機制,既能打“遭遇戰”,又能打“持久戰”。要努力將壓力轉化為動力,改變外貿習慣、創新發展方式,把主要精力和投入放在具有高附加值產品的研發和制造上。唯如此,才能在應對國際貿易摩擦的逆境中把“中國制造”做優做強,實現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歷史性跨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