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將于17日公布被稱為自大蕭條以來“最進取”的金融監(jiān)管改革計劃。該計劃可能包括一些新的內容,例如政府有權接管關系重大的非銀行機構,對沖基金和衍生品場外交易將被納入監(jiān)管,政府創(chuàng)設機構保護金融產品消費者的相關權益等。 事實上,次貸危機伊始,關于美國金融監(jiān)管失靈的指責就不絕于耳,但在金融風暴狂嘯之時,奧巴馬首先要做的是讓這些金融機構活下來。現在,全球金融危機基本接近底部,實體繼續(xù)深幅衰退的可能已經越來越小,在這個時候,推出金融監(jiān)管改革計劃,秋后算賬,既可以避免過于激進的改革導致華爾街的反彈,又不會對金融體系的恢復造成太大的沖擊波,對于奧巴馬政府而言,現在推出改革計劃不僅不是姍姍來遲,從政治上而言,反而是恰到好處。
關鍵的問題是如何改。其實,經過本次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嘯,歐美諸國的金融監(jiān)管體系不過像一個構筑精美的空中樓閣,外表華麗卻不堪一擊。就每個金融產品而言,政府都設計了近乎完美的監(jiān)管體系,但在“混業(yè)經營”的沖擊下,這個體系早已不具備風險隔離的功能。比如,就整個次貸的鏈條看,無論是保險、商業(yè)銀行,還是投資銀行,因為“混業(yè)”而失去了風險的防火墻,對于每一個結構通過加杠桿的方式隔離風險的行為,在鏈條里因為機構利益的一致而被視為當然。而對于這樣的“混業(yè)格局”,不但沒有設計相應的監(jiān)管體系,反而形成了經營上的“混業(yè)格局”和監(jiān)管上的“分權”的完全割裂,導致對沖基金、私募股權基金等完全成了監(jiān)管外的事物。 筆者認為,就整個全球金融監(jiān)管制度變遷的路徑而言,人類要么必須痛下決心告別那個虛幻而危險重重的“混業(yè)之夢”,要么構筑一個適應“混業(yè)格局”的全能的監(jiān)管體系。告別“混業(yè)”,對于很多金融機構來說恐怕阻力很大,但是,的確也應該看到,自1999年克林頓政府頒布了《金融現代法案》、廢除了自1934年就施行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的分業(yè)經營模式之后,人類迎來的就是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嘯。考察整個人類金融史,每一次金融災難的降臨,無不以放松監(jiān)管和縱容貪婪為根由。而且,人類歷史上近百次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機都表明,對于金融機構而言,安全是遠遠大于效率的,單純追求效率,意味著距離災難近了一步。 我們暫且還不知道美國金融監(jiān)管改革計劃的具體內容,但奧巴馬選擇在這個時候推出,應該不會是對整個現有的金融體系的顛覆,據說,原來擬合并的證交會和期貨交易委員會都將保留,此舉意味著改革方案只是一個溫和、漸進的方案。是的,人類已經把“混業(yè)”這個妖精從瓶子里放出來,要想重新把它捉回瓶子,的確困難。但這種模式造成的最大的影響可能會給包括中國在內的金融監(jiān)管改革提供制度的范本。 我們看到,在歐美等國目前在就“混業(yè)”的諸多弊端而苦思解決之道的時候,我國以平安收購深發(fā)展為代表,很多金融機構仍在圓著自己的金融控股之夢。對于已經擁有了保險、信托、證券的平安集團而言,再擁有一個全國牌照的銀行顯然可以完成其金融控股的最后一塊拼圖。但是,對于連單個市場的監(jiān)管都漏洞多多的中國金融而言,平安的這種布局絕對需要監(jiān)管上的回應,我們一直在探討的建立超部門的金融監(jiān)管機構的步伐的確已經落在了市場創(chuàng)新的后面,如果證券、銀行、保險依然各自為政,缺乏應對,我們恐怕很難自信地說金融危機與中國金融機構無關。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政府政策系博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