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5月份CPI 同比下降1.4%,降幅較上月收窄0.1個百分點,這符合市場預期;PPI同比下降7.2%,降幅較4月擴大0.6個百分點,降幅則顯著超出市場預期;購進價格指數(RPI)同比下降10.4%,降幅較4月擴大0.8個百分點。
CPI環比跌幅擴大
我們看到,CPI環比跌幅繼續擴大,但同比跌幅收窄,翹尾因素上升和生鮮食品是同比跌幅收窄的兩大主因。
5月CPI環比為-0.3%,降幅較4月擴大了0.1個百分點,但由于翹尾因素由上月的-1.9%升至-1.5%,同比降幅反而較上月收窄了0.1個百分點。與此同時,蔬菜和鮮果價格分別同比大漲22.2%和13.6%,則是令CPI同比跌幅收窄的另一主因。 CPI中食品環比為-0.6%,高于歷年5月食品環比均值-0.8%;非食品環比-0.15%,在上月首次轉正后再次跌入負區間,跌幅為2002年來最大值。因此,非食品價格繼續下行是導致本月CPI環比跌幅較上月擴大的主要因素。
PPI同比跌幅擴大,環比繼續上漲
PPI同比跌幅繼續擴大,但環比已連續兩個月轉正。本月PPI、RPI同比跌幅創有歷史數據(1996年10月)以來新低,但從統計局數據解讀新聞稿提供的環比看,PPI、RPI環比均已轉正。5月PPI環比上漲0.1%,為連續第二個月上漲,但上漲幅度小于4月的0.2%。RPI環比上漲0.6%,漲幅亦小于4月的0.8%。但由于今年環比漲幅仍顯著低于去年5月份的漲幅,因此今年5月份PPI、RPI同比降幅繼續擴大。 加工工業產品價格同比降幅最大。從PPI變動的構成來看,在本月PPI同比降幅較上月擴大的0.6個百分點中,0.4個百分點來自加工工業,0.2個百分點來自原材料工業,采掘工業及生活資料降幅維持穩定,這說明在消化過剩產能的大背景下,加工工業所生產的終端產品價格難以快速回升。
未來物價走勢
雖然近期經濟已經止跌,但在仍然存在負產出缺口的情況下,價格顯著上升的可能性很;從同比來看,年內跌幅最大的月份還可能在6~8月間出現。具體來看: 。1)生產資料價格環比增速在0附近震蕩,缺乏持續上升動力。 從商務部公布的主要生產資料價格周環比的數據看,主要生產資料價格周環比漲幅均在0附近震蕩。由于基礎建設項目進入實質建設階段以及房地產業的回暖,5月以來,建材、黑色金屬價格開始上漲,但周環比漲幅并不大,漲幅也并未隨時間持續擴張。隨著國際原油價格的上漲,國內能源產品價格5月初開始出現上漲。礦產品和有色金屬價格的波動較大,并無明顯跡象表明上漲趨勢已確立,而仍以震蕩為主。我們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價格可能仍以震蕩為主。 。2)核心CPI同比降幅擴大,環比未能“脫負”,說明通縮風險未解。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核心CPI同比數據(扣除食品和能源),本月核心CPI同比-1.3%,降幅較上月擴大0.1個百分點(見圖表);仡欉^去,2006年6月至去年10月,核心CPI一直穩定在0.5以上,波動亦較小;但2008年9月開始,核心CPI步入下降通道,并于去年12月轉負,此后同比降幅持續擴大?紤]到同比數據變化會受基期影響,但觀察去年3~5月,核心CPI一直在下降。這表明,今年3~5月核心CPI同比下降并不是由于去年基數上升所導致的,而是物價的真實下降。 我們測算的扣除食品后的核心CPI(為區別于統計局公布的核心CPI,我們稱之為“非食品CPI”)環比變化,也能反映出同樣的趨勢。非食品CPI環比自去年10月轉負之后,在連續6個月同比負增長之后,一度在今年4月轉為微幅正增長,但隨即再度跌入負增長區間。 核心CPI同比降幅繼續擴大,非食品CPI環比未見企穩苗頭,共同暗示著,當前通縮風險尚未完全解除。 。3)上游產品價格上行壓力有限。 首先,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繼續上漲空間有限。應該說,全球主要國家集體采用良性寬松政策,主要目的之一是要消除市場的通縮預期。目前大宗商品價格出現一定上漲,弱化通縮預期的政策目的已達到;未來的政策取向應會變為避免大宗商品價格的繼續上漲構成經濟復蘇的障礙。 其次,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持續上漲不符合美國的利益。從美國意在支持新能源戰略的角度講,只有在原油價格不低于大約75美元時才能維持。目前離這一目標已經相差不遠。所以筆者認為其未來繼續上漲空間有限。 第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短期對國內的影響微乎其微。這是因為:國內成品油價格并不是與國際原油價格同步調整的;鐵礦石價格較去年大幅下降。綜合這兩方面的影響,可能原材料對國內物價的影響目前仍是向下的。
(作者系興業銀行宏觀分析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