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解讀一季度經濟數據 一季度GDP同比增長6.1%,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3%,且3月份國家統計局公布的PMI越過50的擴展分界線,經濟似乎也迎來了暖春。 且慢樂觀。首先,一季度GDP增長缺乏內生性因素的支撐。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一季度消費、投資和出口對GDP的貢獻度分別為4.3個百分點、2個百分點和0.2個百分點。這個結構似乎意味著中國經濟的失衡有所緩解。
然而,一季度消費對經濟4.3個百分點的貢獻主要是由政府有關部門推出的家電下鄉、汽車下鄉,以及其他行業企業去庫存化的低價策略等共同促成的。這種財政刺激性消費或企業的誘導性消費的突擊效應明顯,但本身缺乏持續性和穩定性,因為提前消費不過是在預支未來的消費量。 在一季度的數據中,投資還不及消費貢獻度的一半,而且從投資結構看,貢獻度最大的是政府和國有企業投資,私人部門的投資仍然沒能有效激活,特別是港澳臺和外商企業的投資甚至出現負增長。就外需來看,不論是一季度數據還是最近廣交會傳遞出來的信息,外需持續下跌的態勢仍然沒有改善。特別是全球危機持續深化下,外需對今年GDP的拖累已不可避免。
顯然,從結構層面看,一季度GDP增長不僅不具有可持續性和穩定性,而且還存在擠占性的特征。 從數據對照的角度看,一季度一些宏觀數據相互間存在邏輯脫節。例如,GDP、工業增加值等數據與用電量增長并不對稱。根據國家電網公司的電調中心數據顯示,3月-4月上旬,全國統調口徑的發電量同比降幅呈擴大態勢:三月上旬同比增長1.1%,中旬則同比下降1.4%,下旬同比下降幅度擴大至2.08%,而到4月上旬同比下降達到了3%。顯然,作為經濟增長的現行指數,發電量同比下降幅度擴大反映出經濟還在繼續探底。 另一個例子是PMI(采購經理人指數)。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越過了50,而里昂發布的數據則是3月份PMI進一步走低,顯然里昂的數據與發電量等是同向的。造成這種數字打架的原因在于統計樣本和統計范圍的不同。統計局主要集中在大中型企業,且行業覆蓋相對里昂的覆蓋度也較低,加之政府經濟激勵計劃的受益者主要集中在大中型企業。因此,這就帶來了統計數據上的抵觸問題。 再如港口領域,出現了北熱南冷的態勢。北方主要港口由于主要以進口原材料等為主,在政府經濟刺激下,港口運營相對活躍,而南方主要以中國制造出口服務為主,其冷淡反映出中國出口仍然處于持續萎縮狀態。 因此,從推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看,斷言經濟回暖為時尚早;而且就目前的國內外形勢看,經濟繼續下探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