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9-03-04 作者:黃國文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在全國各地都在動腦筋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時,發放消費券成了不少地方的一大新招。以商品促銷為目的的消費券剛在成都、杭州和南京等地派發不久,以旅游促銷為目的的消費券又在長三角地區成為“時尚”。據初步估算,僅今年上半年,長三角各個城市發出的旅游券就將超過2億元。 發放消費券究竟能否拉動消費,目前雖尚無定論,但有“歐元之父”之稱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蒙代爾等專家已給予了肯定。杭州等地的初步效果也證實,消費券的確能產生一定的“乘數效應”。所以,作為一種“撬桿”,只要有條件,消費券完全可以發。不過,需要提醒的是,各地政府必須有清醒的認識:消費券也好,旅游券也罷,在拉動內需、刺激消費措施上畢竟只能算是“末”,而敦促商家提高服務質量、幫助消費者降低消費成本,才是需要重點狠抓之“本”。 這樣說并非杞人憂天。就在日前,國內某大型電器商行就以廣告形式發布了一份“倡導透明消費白皮書”,直指“家電消費券促銷是陷阱”。“白皮書”列舉出的容易使持券購物的消費者上當的“三大陷阱”是否真的存在,尚待實踐檢驗,但無良商家耍手段把政府以消費券方式送給消費者的優惠撈到自己手里的妄圖,也確實不可不防。比如,在率先發放消費券的杭州,已經有消費者對個別商家是否趁機搞以次充好、變相漲價產生了懷疑,而當他們質疑時,商家還以“反正你們白拿了消費券,已經占了大便宜,何必太認真”相“勸告”。 在旅游消費方面,現在已發、將發旅游優惠券的地方不在少數,但有個現象卻叫人納悶——除杭州西湖等極少數景點堅持不收門票外,全國絕大多數景點的門票近年來一輪又一輪地漲價,有的已經漲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老實說,這些景點要拉動消費、吸引游客其實十分簡單——大幅降低門票價格就行。可有的景點卻一邊維持著高價門票,一邊叫嚷著讓政府發旅游優惠券;再者,也很難保證甚至會一發優惠券他就再漲價的情況不發生。你說這叫什么事? 要鼓勵消費、拉動需求,歸根到底要靠商家不斷提高服務質量。這個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多少“老字號”和名牌商家的成功經驗都說明了這一點。提高服務質量和發放優惠券孰本孰末,應該是再清楚不過的,關鍵是不可本末倒置。可喜的是,現在也有一些地方已經看清了這一規律。比如杭州市,發放消費券比較早,保證服務質量的意識也比較強。為了保證服務質量,這個市已決定將對參與活動的商家進行嚴格挑選,所有商家必須接受有關主管部門和質量監督管理機構的監督和執法;還要求商家在回收旅游券時,必須記錄使用者的身份證號碼及電話聯系方式,以便上級部門掌握信息、督促檢查。 總之,各地政府和廣大商家切切不可本末倒置,以為發放了消費券,消費者自然而然就會來了,消費自然而然就會拉上去了,服務水平低些,服務質量差點沒什么關系。如果這樣想,很可能短期效益有一點,但長遠效益卻丟了,更有甚者,也許連短期效益也抓不著。假如真地出現這樣的情況,那就大悖發放消費券的初衷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