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12月27-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提出:“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新增公益性就業崗位要盡量多使用農民工,從貸款發放、稅費減免、工商登記、信息咨詢等方面積極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針對失業返鄉農民工提出的這些應對措施具有非常積極的現實意義。
由于此次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企業遭遇寒冬。近幾個月來,因企業關閉、裁員和減薪,被迫提前返鄉的農民工越來越多。據人保部披露:截至11月底,四川、重慶、河北、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西、甘肅等十大勞動力輸出大省農民工返鄉數總計有485萬名。 針對日趨嚴重的失業問題,中央政府很快就采取了相應的措施。為拉動內需打出了4萬億投資,激發了地方政府和有關部委的投資積極性。譬如,據媒體報道,2009年鐵道部6000億元的投資,就可以創造600萬個崗位。此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的“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新增公益性就業崗位要盡量多使用農民工”,實際上早已在計劃之中。 關于上述政策措施,國內外都有專家將其與70多年前美國經濟大蕭條時的“羅斯福新政”相比。當年,羅斯福曾用“以工代賑”的方式,吸收大量的失業人員,尤其是青年,從事植樹護林、防治水患、水土保持、道路建筑等工作,為失業的非熟練工人找到了用武之地。據統計,先后雇用的失業人員達2000多萬,約占全國勞動力的一半。 但是,隨著世界進入后工業時期和全球化時期,應對失業問題的方式也在與時俱進。20世紀80年代,對于因產業結構調整而造成的大量失業,瑞典首先提出了“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對沒有專項技術而發生就業困難的失業者進行培訓,針對勞動力市場上結構性的勞動力短缺,要使接受培訓者掌握某種技術技能以突破“就業瓶頸”,幫助他們轉向符合市場需要的擴張中的企業,最終與產業結構轉型的大環境相適應。 近年來,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已經登上了“既鼓勵受雇就業,也鼓勵自主創業”的新階段。在國外,“企業孵化器”是指一種在中小企業的創業階段為他們提供各方面援助的非營利性機構。這類機構為創業者提供辦公場地和設備,幫助他們建立經營管理制度和財務制度、會計賬目,幫助他們開拓市場,等等。這種幫助是有期限的,期滿之后,小企業就應該搬出去獨立經營。 中國的經濟發展一直以來總是說缺乏技術工人,創業者的成功率也較低。然而,與市場相適應的職業培訓卻始終處于不冷不熱的境地。如果不是著意去培養,這種狀況就永遠不會改善。因此,能否在經濟不景氣的這段時期,由政府專門斥資來培養青年技術工人,也包括一部分青年創業者。參加培訓者所需的資金可用借貸的辦法,在其參加工作且工資達到一定水準后分期償還。經過兩三年的培訓,在經濟環境轉暖時,中國工人的底蘊當與此前大不相同。如果就不了業或工資達不了標,則暫緩還貸。 另外,這還可以給一些企業中技術高超但體力漸弱的老工人找到新的工作崗位———當實習指導員或曰“師傅”,甚至可以趁現在經濟不景氣用較低的工資聘用發達國家的技術工人當外教。這樣做,可以使中國的職業培訓市場真正得到發展。 如果說,羅斯福新政“以工代賑”的辦法可以解決失業人員當期的就業問題,而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則是重視提高和放眼未來。如果兩種措施并用,相信對度過當前的世界金融、經濟危機以及在經濟景氣后中國走向人力資源強國的美好愿景大有裨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