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國務院推出4萬億元刺激經濟方案后,上周各地政府也先后公布了各自的投資計劃。根據對目前已公布投資計劃的24個省市的合算,投資計劃總額已經接近18萬億。(《新京報》11月25日)
雖然財政部有關人士指出,這個數據目前還僅為地方政府的意向,最終是否實施還取決于國家發改委對具體項目的審批。但筆者認為,即使落實投資計劃的一少部分,這樣的投資規模和力度也稱得上是空前的。 擴大固定資產投資,有效地拉動內需,需要各地有干大事業的智慧和氣魄。但必須認識到,在這次從中央到地方的新一輪投資狂潮中,保障投資計劃的落實與取得良好的投資效果,避免決策失誤造成資金浪費是關鍵。 我們看到,中央拋出4萬億元刺激經濟方案后,各級政府都摩拳擦掌,甚至挖空心思“跑部錢進”,展開項目搶奪戰,目的都是從中多分一杯羹。但從各地公布的投資藍圖和數據看,各地投資重點是機場、鐵路、公路、電廠等基礎設施工程,民生工程所占比例普遍沒有30%(《中國經濟時報》11月24日)。對此,有識之士指出,“事實上,中國的機場已經非常豪華、非常密集,連不少縣級市都要建飛機場,在高速公路網已經建立起來的情況下,這種建設必要嗎?” 《中國青年報》曾報道說:“據世界銀行估計,‘七五’到‘九五’,我國決策失誤造成的資金浪費大約在4000億到5000億元。不少決策嚴重脫離現實!惫P者認為,這些都應成為做好中央和地方投資計劃的前車之鑒。 誠然,基礎設施建設可以在短期內拉動GDP,也可吸引外資和國內大企業投資。這也是當下很多地方政府競相投資基礎設施的原因,但弊端也較突出。如果地方政府蜂擁而上搞項目搶奪戰,可能導致基礎設施建設過剩、重復建設等問題,不利于效益的發揮。若是地方政府借投資之名上馬此前被否決的建設項目、重污染項目及形象工程項目,更是對寶貴資金的浪費。 而目前,各地在民生領域的投資欠賬很多,如果此輪投資不能按照中央要求拉動內需,要實現“投資方向集中在民生領域(醫療、教育、文化等),占總資金比重或在60%”的部署,恐怕很難。 應認識到,國務院4萬億經濟刺激方案這個龐大的公共支出計劃,其承載的使命為歷史所少見,關系經濟轉型的大局和億萬百姓的福祉。在民眾收入增長跟不上物價漲速,以及看病貴、學費高、住房難、失業率高的現實環境下,如果各地刺激經濟的投資項目失去以民生為核心的坐標,縱然完成了投資計劃,擴大了內需,但如果不能保障民生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無疑也是決策失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