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因素影響下,近日,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不僅在總量目標上出現了比較明顯的微調,而且在一些具體配套措施上也有明顯動作。
從“雙防”,防通脹、防經濟過熱,到“保控”,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控制物價過快上漲;從提高部分紡織品出口退稅率,到采取調升商業銀行信貸規模,等等。這一系列政策變化意味著什么?尤其對市場來說,對微觀經濟主體來說,有什么現實意義與長遠意義,這是很值得觀察的。 本來,宏觀經濟政策主要針對的是總量目標,如大家熟悉的四大目標:充分就業、價格水平、經濟增長與國際收支等,是對經濟總體運行狀況的監控。比如,前期實施的“雙防”,就是要給趨于過熱的經濟降溫。但是從實施情況看,出現了一些前所未料的狀況:部分出口企業,特別是一些中小企業遭受了巨大沖擊;而過于一刀切的貨幣政策,又使相當數量的小企業瀕臨融資困境。 也就是說,在復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面前,“雙防”的政策,雖然使經濟有所降溫,但是并沒有解決諸如輸入型通脹的壓力問題,以及“熱錢”的流入對整個社會資金流向的干擾問題。相反,調控的板子卻重重地打在了中小企業頭上。據報道,受多重政策壓力,今年上半年全國有6.7萬家規模以上中小企業倒閉。這些企業的倒閉,還帶來一系列就業問題,這是非常棘手的事。 為了有針對性地解決部分出口企業,特別是一些紡織企業的生存問題,日前,財政部與國家稅務總局調升了部分紡織品與服裝的出口退稅率。同時,鑒于小企業融資主要依靠的是地方金融機構,日前央行也采用了“區別對待”的方式,對全國性商業銀行和地方性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進行了調增。這是自2006年下調企業出口退稅率以來的首次回調,也是對小企業融資的一次“急救”。 對出口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來說,短期內這是一次喘息的機會、緩沖的機會。企業可以借此微調,一方面抓住政策利好與市場機會,爭取最大的盈利空間;另一方面需要盡快調整企業發展戰略,從根本上擺脫對政策的依賴。而對市場來說,尤其是股市來說,這也是一次對企業盈利前景與未來發展走向的重估機會。特別是信貸政策的部分松綁,必然會影響整個社會的資金格局。 不過,從長遠看,這次宏觀經濟政策的微調,也反映了另外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這就是微觀經濟主體與國家經濟體制機制的關系問題。過去曾有人提出“鳥籠”經濟的比擬,也就是微觀經濟主體對經濟政策的依賴性問題。本來,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微觀經濟主體應該比較壯大,有良好的市場應變能力和自我生存能力了。 但從最近半年多來的情況看,事實并非如此。一方面,至今仍有相當一部分企業依然擺脫不了對政策的依賴,企業盈利空間與政策優惠空間高度一致,微觀經濟主體的政策依賴性過強;另一方面,宏觀經濟政策及其相關體制機制對微觀經濟主體的制約性過大。尤其是政策的變化和調整給予企業的時間和空間太少,企業根本沒有可能在一兩年時間內,有效實行產業升級和轉型。 由此觀察,這次政策微調雖然給了企業一次機會,但從長遠看,只有給企業松綁,把培養微觀經濟主體的自我生存能力放在宏觀政策的長遠目標之中,才能把市場經濟搞活、完成中國經濟的真正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