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發展銀行、招商銀行,相關工作人員在回答有關第二套房貸款問題時,提出了幾種“變通方法”:一,2000年以前購買的商品房,銀行系統內沒有記錄的可以按第一套住房來算。二,異地購房,銀行系統內沒有記錄的可以按第一套住房來算。三,共同購房,可以聯合一位尚無按揭記錄的人一起申請貸款。此外,據稱北京的樓盤也有打“擦邊球”的例子。
之前,曾有媒體報道了深圳的幾家大銀行,在第二套房貸款政策上紛紛“變通”的事情,其中的一些變通措施明顯違背了央行第二套房貸款政策的精神。但報道播出后,央行等部門都沒有任何反應。 在博鰲亞洲論壇上,就資金鏈緊張等問題,房地產大鱷任志強曾放出過一句狠話:“要死也是銀行先死”。這話確實有些夸張了。在重重壓力之下,有些房地產企業確實有可能會“死”(即破產),但國有(控股)的銀行卻不可能死掉。一來,房地產貸款只是銀行業務中的一部分,這個行業的崩盤不一定能壓垮整個銀行;二來,即使銀行出現了大面積的壞賬,也有政府“營救”,大不了再來一次剝離不良資產,甚至于直接開動印鈔機…… 不過,任志強的那句狠話確實點出了問題的要害,那就是開發商與銀行是利益共同體。近年來,房地產行業的資金大部分都來自銀行貸款。如果開發商因資金鏈斷裂而死掉,那么銀行的貸款都會成為壞賬,這就像是一根繩子上的螞蚱——跑不了我,也逃不了你。要知道,房地產是中國經濟的龍頭行業,目前的GDP和財政收入中相當大的一部分來自于這個行業。如果房地產行業崩盤,經濟增長速度大幅下滑且不說,財政收入少一大塊兒,再要為銀行壞賬埋單,如何承受得了? 在房價問題上,政府和百姓的期望其實一直都不一樣。老百姓當然希望房價不斷降價,越低越好;但政府只是希望房價不要漲得太快,因為“大起”之后可能是“大落”。政府宏觀調控房地產市場的政策目標,從來都是“穩定”房價以及房地產市場,從來都沒有說過要促使房價“走低”。 很顯然,政府對房地產行業的宏觀調控已經達到了抑制房價過快上漲的目標。幾個月來,全國各地房價的漲幅都在趨緩。一線城市的房價甚至已經開始回落。由于消費者長期持幣待購,銀行貸款又一直在收縮,開發商的資金鏈都非常緊張,甚至已經接近極限。眼看開發商們命懸一線,銀行豈能袖手旁觀?銀行各種關于二套房貸款“變通辦法”的出現,與其說是為了拯救開發商,不如說是為了拯救自己。對此,央行自然心知肚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