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則報道引起筆者特別關注:一則是,美國官員表示,暫緩批準中國工行和建行在美開設分行的申請。另一則是,美國財政部明確規定只要外國投資美國敏感資產涉及“控制權變更”,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就可對外國投資啟動國家安全調查,即便所涉股權低于10%的門檻。
奉行自由市場經濟和全方位開放、要求新興市場經濟體特別是中國開放金融領域的美國,何以對于自己的金融領域就這么封閉呢? 金融業是現代經濟運行的神經中樞,一旦控制了一個國家的金融業,就基本控制了這個國家的經濟命脈。拉美、東歐以及亞洲新興市場國家已經有了這一方面的深刻教訓。最具代表性的是阿根廷。上世紀90年代,阿根廷加速金融自由化,1997年外國資本控制了阿根廷銀行的52%。接著阿根廷發生了金融危機。短短一年內,阿根廷銀行國有股本下降到33%,西方資本控制達67%,阿根廷最大10家銀行中8家屬于國外資本控股。外國資本控制阿根廷后,2001年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和社會危機,使阿根廷的GDP下降到1997年時的31%。 而據新華社資深記者叢亞平女士介紹,西方發達國家的銀行卻很少被外資控制,大多是由本國資本或國有銀行控制。法國最大的10家銀行中8家是國有銀行;日本百分之九十多的金融股權在本國手中;美國喊叫金融自由化和金融開放最厲害,然而美國最大的9家銀行全部是美國本土資本控股。 美國對金融股權的控制和保護十分嚴格。美國在已有《銀行兼并法》、《銀行控股權變更法》、《國際銀行法》、《外國銀行監管促進法》等諸多法律的約束基礎上,于2007年7月又通過《外商投資與國家安全法案》,該法案重新定義了涉及外資并購的國家安全問題,對外國投資進行更為嚴格的審查,銀行、供水、關鍵技術、基礎設施等都被歸入國家安全領域,將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數目從8個擴大到了11個,而銀行更是其重中之重。 中國改革開放僅僅30年時間,我國還沒有經歷過海外那樣劇烈的金融動蕩,沒有“切膚之痛”。那么,歐美各國對金融業的嚴格管制,嚴防外資涉足其金融業,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可以設想一下,一旦失去對我國大型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控制權,金融安全沒有保障,后果是不堪設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