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22日舉行的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國家電監會副主席王野平稱,近年電力企業利潤多是靠加強成本管理、控制損耗增加的。他還表示,電力職工收入只要合規合法,再高也無可非議。可想而知,這樣的言論在網上遭遇到的幾乎是一面倒的批評之聲。
壟斷行業的高工資,已經是一個老得不能再老的話題了。但也正是因為這是一個如此不老的話題,才凸顯了國有壟斷行業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難度。但問題在于,對于制度性缺陷,你不去解決它,它就不會自動消失。而我們這么多年的回避問題和聽任壟斷發展,已經使得整個國家行業壟斷升級、壟斷所造成的惡果顯性化,并對經濟和社會的正常發展造成了相當程度的損害: 首先,壟斷行業高工資導致國家和公民利益受損。一般認為,壟斷的利益歸國家所有。但壟斷行業的高工資表明,在很多壟斷行業那里,壟斷產生的超額利潤未能及時上繳國家而是成就了行業暴利和高收入。這是對國家利益的一種間接侵害。換句話說,壟斷行業職工的高收入雖然“合規合法”,但卻是建立在國家政策的傾斜和國家利益受損的前提之下的,在這種情況下,立法過程不透明又缺乏公眾支持的“法規”自然不能成為支持這種高收入的有力論據。 其次,壟斷行業高贏利、高工資背后是巨大的經濟隱憂。2006年全國企業利潤增幅達25.5%,但80%以上的新增利潤集中在石油、電力、煤炭、有色金屬等壟斷行業,其他30多個行業只分享了不到20%的利潤。顯然,導致巨大利潤落差的關鍵在于行業壟斷。壟斷企業當然也會創造利潤,不過問題是,壟斷行業一般都是靠收費不斷上漲而贏利,但一個社會的消費能力是有極限的,從長期來看必然會造成經濟結構的畸形發展和壟斷行業競爭力的脆弱化,行業發展道路將會阻塞。 最后,壟斷行業高工資還威脅社會穩定。說實話,壟斷行業職工工資的增加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被動”的:當掌握資源分配權力而缺乏監管的管理層的工資上漲的同時,考慮到不能和普通職工相差太遠,也就帶動了普通職工工資上漲。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調查數據表明,電力、電信、金融、保險、水電氣供應等行業職工近年來的平均工資是其他行業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資外收入和福利待遇上的差異,實際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間。無論如何,同樣的勞動,價格與其正常價值偏離太遠,絕對屬于不正常現象。行業之間工資差距過大,必然導致社會不公平心態產生,影響社會穩定。在現實生活中,行政壟斷所激起的不滿越來越大,網上的那些對壟斷行業的非理性謾罵就是明證。 當然,公平點說,這些問題的存在并不全然是因為企業內部原因,而是壟斷行業的收入分配體制不能進入市場化運作同時缺乏外部監管所致。本來收入分配是一個市場化的過程,有多少贏利就有相應的收入分配。但是由于國有企業的特殊性,壟斷行業內部缺乏競爭機制,產品或服務價格的形成機制不合理,加上巨額國家補貼,就產生了不合理的利潤。同時各級政府可以通過通信、郵政、電力、供水等領域的行政性壟斷取得更多財政收入,所以一般會選擇對壟斷行業加以保護,無視企業的不當得利行為。在缺乏有效監管的情況下,企業當然無所顧忌地發錢發物。所以,中國壟斷行業的高利潤和高收入,源于體制性和政策上的硬性規則,源于企業的收入分配不能完全按市場化來操作。不打破那些制造和維護壟斷的法規,眼睛光盯在高工資上,是不得要領的。 應該說,壟斷并不一定會導致經濟和社會的崩潰,但如果沒有法律和法定的程序來保證公民的監督權、受益權,政府又不能保持公平、中立的位置,壟斷經常處于一種失控的狀態,就有可能形成對國家和公民利益的公然粗暴的掠奪,以及由此所帶來的激烈反彈。從這個意義上講,壟斷現象固然有其自身的問題,但比壟斷現象本身更令人擔憂的是,坐視壟斷逐步升級而不去解決,最終將進入一個危險的境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