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看了一個開講了一陣子的談話節目,主題是各界精英的生活狀態。這節目的制作人抓住了老百姓對名人生活的好奇心,雄心壯志地要收獲不錯的收視率。我這日趕上主持人與“時尚界精英”的對話,看后感受是:第一,這世道啥人都敢當名人;第二,你想讓自己思維混亂嗎?那就說說“時尚”吧。 提到時尚,一般人的理解,總會與時髦、流行、高檔乃至奢華聯系在一起,基本上是限制在衣食住行的范疇里,更狹義地理解,應該是主打服飾牌吧。從訪談節目請來的時尚界精英的代表來看——一個服飾名牌的代理,一個時尚雜志的主編——大家的理解力還是比較一致的。只是當精英代表各自侃侃而談起對時尚的理解時,就讓我這等觀眾犯了難。 首先,節目里的“代表”及“專家”很愿意將時尚的概念擴大化并賦予其高尚的品質,最終將時尚與精神文明掛上鉤。典型說法是:時尚是一種文化修養。時尚是個人修養的外在表現。 按此標準,我心目中的時尚人士那就是楊絳、季羨林老先生,頂不濟也得是個滿世界講說紅樓的劉心武。文化修養,那總得修煉些時日吧。 由修養引申去,討論中時尚又被說成是“自我個性的張揚和自信的體現”。照此下單,那時尚人士得奔著自強不息的海迪姐姐那路數找去。真是得體諒人家的苦心,就是怕一干民眾特別是青少年被名牌服飾迷了眼,又得透著代表和專家的“專業素質”,把個穿衣打扮的事越整越復雜,把我們思想徹底搞亂。 為了理清被搞亂的思想,臊眉耷眼地去查了《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里面是這樣解釋的:“時尚:當時的風尚。” 暈吧?沒關系,再查“風尚”。 “風尚:在一定時期中社會上流行的風氣和習慣。” 按字典的說法,想當年打雞血、喝紅茶菌、甩手療法是時尚,穿喇叭褲、戴蛤蟆鏡也是時尚;現如今街頭扭大秧歌兒是時尚,小姑娘穿著孕婦裝滿街跑也是時尚。總而言之,時尚不過是個老百姓大撥轟都好那一口兒的事。果如是,犯暈的該是時尚界精英了吧。 個人看來,時尚其實可以從兩個層面理解:一個是字典的說法,流行的風氣和習慣,這是一個大眾自發的行為;一個是約定俗成的說法,是一個與行業、商業密不可分的“界”,是有意為之的,有人引領的,有巨大的商業利益在其中的,簡言之,是個能以各種說法引著人們大把掏銀子好讓自己賺錢的行當,這才能產生所謂的時尚界的精英。 把這事兒整明白了有個現實意義,就是與其被人忽悠著花錢不如忽悠別人花錢自己掙錢。從勵志的角度說,人人都可以爭當時尚界精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