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通過與盛大網絡的一次成功交易,23歲男孩在一夜之間站在了聚光燈下。因為賣掉了自己創立的成都錦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彭海濤一下擁有了一億元的現金。這個曾經被《東方時空》比喻為中國比爾·蓋茨的男孩,又一次創造了“80后”新生代創業成功的典范。
如果說比爾·蓋茨開啟了信息時代致富的濫觴,中國信息時代的英雄輩出乃是近幾年才有的事情。互聯網絡,不惟構建了一個縱橫恣肆的虛擬世界,也使零成本創業成為可能。一根網線,一臺電腦,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年輕人,稍不留意就可實現財富的海量倍增,從而締造讓人瞠目結舌的“財富童話”。連同彭海濤,近年來已經涌現出不少“80后”的“童話人物”——李想、高燃、戴志康、茅侃侃……他們立足信息技術,成為被人艷羨的商業明星。 中國需要童話,因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巨變本身就是讓世人驚詫的童話。附著于這一社會背景之上的青年一代,站在信息時代的前沿,充當著新技術博弈的主角,國人有理由為這些年輕人的成就歡欣鼓舞。但須理性看到,童話從來都是現實的特例,弄潮的精英也只是少數的時代寵兒。因而,社會公眾應以理性中庸的心態觀照信息時代的“財富童話”,不應將虛擬的奇跡視作現實的必然而大肆渲染。既然世界上只有一個比爾·蓋茨,大部分人都是在現實世界生活,那人們多去體察現實的普遍性才是理性選擇。 從比爾·蓋茨、彭海濤等人的“童話”經歷看,他們要么是大學退學,要么是初中畢業,要么是高中學歷,唯一的共同點就是沉迷網絡,成為迷惘于虛擬游戲或軟件情結的另類人士。若按教育通識看,這些人似乎都不是“好學生”。對大多數人而言,這些“怪才”并不具有普遍的范本意義。一味模仿,反而會是東施效顰或邯鄲學步。 當然,最理想的狀態是讓一部分對新技術敏感和特殊天賦的人盡可能多地實現自己的“財富童話”夢想,也讓更多依靠傳統手段成才的人最大限度地彰顯自己的才能。這需要更合理的公共政策,最大限度地發掘國民的潛能。從科技體制而言,實現民營科技的最大化,打造全民科技創新的平臺;從教育體制而言,改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使每一公民皆能得到因材施教的機會,使虛擬信息時代的童話和現實世界的奇跡并行不悖。惟如此,中國社會才會在多元和諧的基礎上人盡其才,人盡所能,才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公民社會。 基于中國教育體制上的某些弊端,基于比爾·蓋茨和彭海濤式“財富童話”的實現對傳統教育的逆反,人們往往會將信息時代的“財富童話”視作大學生反抗僵化教育體制和提前創業的經典范本。這其實是嚴重的錯誤。在比爾·蓋茨時隔32年終于拿到哈佛大學頒發的學位證書后,他表達的是無奈的后悔之情—“我珍惜我的大學時代,而且在許多方面,我后悔離開學校”。而他也曾在《洛杉磯時報》上發表評論,批評美國的高中教育制度,對“大約三分之一的美國高中生畢業后能進入大學”表示擔憂。這種肺腑之言對中國教育有振聾發聵的啟示,即天才學生的個例并不能顛覆傳統教育的完整性和延續性。 中國需要“財富童話”,但不可過分渲染。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