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06-12 作者:曹中銘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
|
|
雖然現在已經是4000點高位了,但由于中國內地流動性泛濫的情況沒有變,人民幣繼續升值的趨勢沒有變,老百姓的存款從銀行往證券公司搬家的趨勢沒有變,因此,紅籌回歸作為一個增加股市供應量、同時回報內地投資者的手段,能夠取到一石二鳥的作用。證監會《試點辦法》的出臺,標志著紅籌股回歸國內A股市場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應該說是有利于市場穩定發展的。 我認為,目前的中國證券市場,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與誕生時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如果說當初是因為A股市場的容量太小,還不能成為這些“巨無霸”的容身之所的話,那么,這些問題隨著A股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已經迎刃而解了。 在逐漸消除股權分置這一重大的制度性缺陷后,A股市場迎來了一輪大牛市。無論是股指的強勁飆升、大象起舞,還是今年春節后的開戶數猛增、低價股暴漲等,均凸顯出市場流動性過剩的一面。而監管部門為了擠壓市場泡沫與抑制投機過度,動用了調整證券交易印花稅稅率的手段,一方面導致股指暴跌,另一方面也將其大力推行的市場化進程打回“原形”。市場的問題還需市場自身進行調節,僅僅依靠行政手段顯然不是最佳的方式。紅籌股回歸能夠增加市場的供給,明顯有利于緩解市場中的流動性過剩。 另一方面,諸多紅籌股公司,要么主要資產在內地,要么主要業務與主營利潤來自內地。可以說,是內地市場為其提供了良好的成長“土壤”。但是,其經營成果現在卻只能由境外的投資者分享,這對國內投資者顯然是不公平的。回報國內投資者,亦是紅籌股公司的份內之責。 目前A股市場掛牌的上市公司雖有1400余家,但除了少數的幾家之外,真正稱得上大型藍籌的并不多。紅籌股回歸后,不僅可以壯大大型藍籌上市公司的隊伍,更重要的是,可以從整體上提升A股市場的投資價值與上市公司的質量。而且,歷經香港成熟市場的洗禮,這些公司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相對規范的運作也可以成為其他上市公司的標桿。 另外,中行、工行、中國人壽等大型藍籌在A股市場上市后,由于總市值較大,均成為指數中的權重股,對指數的杠桿作用非常明顯。這些權重股的波動也常常導致相關指數的大幅波動,不利于股指的穩定,由于數量較少還存在被人為操縱進行牟利的可能。紅籌公司都是些“巨無霸”,如果在A股上市后國家持股的部分也計入指數,對于穩定股指、減少波動顯然能夠起到一定的積極意義。 所以說,紅籌股回歸乃大勢所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