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今天開始,中國鐵路正式實施第6次大提速,新型的“子彈頭”式動車組列車也將投入運營。無疑,這是中國鐵路運輸歷史上一個具有節點性意義的日子。 從宏觀面來看,此次列車大提速,對經濟和社會發展所能產生的積極意義不言而喻。運輸事業的進步,與社會整體的進步總是成正比的。當然,對于普通民眾來說,恐怕最為關心的還是列車提速后的價格問題。每個人都關心自己的錢袋子,這不難理解。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一些輿論圍繞著列車提速后的價格變化有所質疑。比如,許多人認為D字頭的動車組定價機制上有問題,應當經過聽證,而非由鐵道部自己做主決定;比如,有人指責D字頭車票價格過高,進而導致該類車票銷售遇冷;還比如,少數人稱鐵道部宣稱的“提速不提價”缺少實質意義,原因是這次提速,使得多數列車得到升級改造,車票價格總體上是上升了。針對這些質疑,我談點自己的看法。 有關動車組的定價,我贊同很多人的意見。盡管這種車型主要是在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地區以及少數其他區域運營,面向的是高端消費群,但是窄眾群體的民主權利一樣必須得到尊重。動車組列車票價作為自然壟斷商品的價格,是需要通過聽證會這種經濟民主形式的。即便聽證會在時下的名聲并不佳,但有利益群體的博弈機會總比沒有要強。 關于D字頭車票在部分地方銷售遇冷,票價固然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但我認為,同時還應該看到別的因素在影響—其一,動車組對民航客流的分流不明顯;其二,動車組的可被替代性還很強。 從列車和飛機兩種交通工具的特征來看,在長途客運方面,列車一直輸于民航。動車組的出現,沒能改變這一現狀。原因很簡單,無論是速度上,還是在價格方面,性價比上民航還遠勝于列車。這使得動車組只能在原有的列車消費人群中細分出一部分,但是同時,鐵路系統內部不同車型之間也存在替代效應。如一些主要城市的城際列車,T字頭車在速度上雖稍慢于動車組,但由于票價上優勢明顯,可替代性很強。 鐵道部近日表態,將考慮對動車組列車進行降價。這是個好事,既是對市場規律的尊重,也將提高新型機車的使用效率。 最后一個問題,“提速不提價”究竟有沒有實質意義?我覺得,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去看。 根據此次提速規劃,客運方面,鐵道部將投入1000余輛新造高檔客車、158組新型動車組,7000輛經過翻新改造的綠皮車,并向中西部地區調配700多輛中高檔客車,新型空調列車占全部客車對數的61.8%。如此大規模地對列車進行升級改造,必然導致這些列車價格上浮。同時,換回的是乘客更為舒適的乘車環境和質量。這種因升級改造而產生的價格上調,我認為應被視為是一種進步。如果中國的鐵軌上奔馳的永遠是綠皮車,那么低廉的價格只能是落后的象征。 但是同時,也需要看到,大量中低端的客流存在著廉價出行的需求,這又是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現狀所決定的。因此,這也就要求鐵道部門在做提速規劃之時,充分考慮到中低端需求的現實困境,在列車的升級改造方面只能是漸進的,而不是躍進式的。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