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 Introduction |
孫立堅: |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常務理事、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復旦大學中國經濟國際競爭力創新基地常務副主任,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經濟研究》匿名審稿人,比利時魯汶大學應用經濟系博士學位評審組成員、日本中央大學中國金融講座教授,日本一橋大學國際共同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
|
|
|
|
| ·扶持企業創新要善于“四兩撥千斤” 2015-06-25 | 政府以少量資金投資大量企業,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擴大了創新型企業的基數,也為民間資金的進入騰出空間。 | | | ·創新型小微企業為何難成長 2015-02-27 | 如果顧忌法律環境缺失帶來的風險,而不得不把技術創新的重任交給大企業,那么,缺失市場競爭和有效需求的創新活動,最終都可能效益低下,甚至淪為形象工程。 | | | ·人民幣貶值預期管理應加強 2014-04-01 | 因為如果央行干預人民幣貶值的幅度,就可能釋放出人民幣匯率市場已經形成了系統性的市場風險的不利信號,從而造成更大的拋盤壓力。 | | | ·今年經濟學諾獎“金融”獨占鰲頭 2013-10-15 | 最多通過投資者教育讓他們都能夠理解披露的信息是怎樣影響資產價格的內在機制,或者通過投資者利益的保護機制和引進專業化投資團隊(代理人)參與,來確保理性的資產選擇能夠主宰金融市場。 | | | ·理性看待上海自貿區政策紅利 2013-09-26 | 這次上海自貿區的管制“放開”,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和保稅區一樣,是“別人沒、自己有”的一種政策紅利的分享,而應該看成是檢驗自己創新驅動能力、轉換創富方式的嘗試。 | | | ·金融改革需改變“頭痛醫頭”的監管模式 2013-08-20 | 要重建實體經濟的活力,在改革金融業務模式,做價值鏈金融的同時,更要配備功能監管。而功能監管,則是確保價值鏈金融服務體系高速運行的重要前提。 | | | ·金融的本質是服務實體經濟 2013-07-05 | 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能力和實體經濟部門的盈利能力是正向互動的,如果金融服務不到位,城鎮化建設等過度依賴貨幣政策,不僅金融不能增強企業的盈利能力,反而會因為資源價格上漲、通脹預期強化、資產泡沫嚴重等“寬貨幣”的不良后果。 | | | ·金融如何為實體經濟服務 2013-06-18 | 加快中國產業組織的優化調整,強化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民間金融和民營企業之間的合作機制,努力塑造像日韓銀行業那樣的“供應鏈金融”和像德國銀行業那樣從事的“關系型金融”服務的商業運作模式。 | | | ·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三大后遺癥 2013-06-14 | IPO重啟的利空,中國經濟疲軟的數據,機構資金的減倉行為,散戶的過度反應等確實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是,為什么這些利空的消息會在美股下挫的時候一起釋放?今后這樣的局面是否還會出現? | | | ·新興經濟體或成貨幣競爭受害者 2013-04-16 | 量化寬松政策很可能加劇世界經濟的不平衡、全球通脹水平不斷攀升和新一輪資產價格泡沫,給新興市場國家造成巨大的風險和壓力。 | | | ·減少對外依賴 更多依靠內需 2013-02-08 | 過去,我國的發展模式是依靠外需,外貿依存度比較受人矚目。未來,我國經濟增長的空間還很大,而外需已經不能滿足我們經濟增長的需求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內需應該成為國內經濟增長的“成績單”。 | | | ·安倍經濟復蘇戰略給中國經濟的影響 2013-01-24 | 日本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和泛濫的美元與歐元一起,會影響大宗商品價格,擠壓中國制造業的利潤,而日元貶值又會抹殺中國產品出口競爭力。 | | | ·QE4作用究竟有多大? 2012-12-17 | 美國新一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能否利用美國金融體系成熟度,將流動性配置到美國政府所扶持的未來產業發展的舞臺上,而不是去干擾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結構調整,這將不僅決定美國經濟恢復的代價有多大,而且將影響到未來全球經濟健康發展的格局。 | | | ·美國要保住貨幣主導權卻不愿擔責 2012-09-18 | 在經濟全球化和金融高度自由化的環境中,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不僅不會帶來伯南克所預期的效果,反而更加會增添全球金融資本投機(套息交易)的力度。 | | | ·中國應未雨綢繆應對QE3后遺癥 2012-09-18 | 沒想到美聯儲還是最終推出了大家擔心的后遺癥較大的QE3政策!這進一步驗證了當前經濟局勢更趨復雜,市場信心嚴重不足的低迷狀況。 | | | ·貨幣政策應注重降企業成本 2012-08-10 | 今天在價格低迷的環境中,調整貨幣政策的方向是值得的,尤其是存款準備金率的下調更為必要些。 | | | ·創新驅動和轉型發展渴求金融改革 2012-07-24 | 我們要努力提高中國金融業的核心競爭力,中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和中國財富管理的穩健性,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因中國金融的脆弱性和“實質不對等”的對外開放要求所帶來的全球范圍內對中國產生的不公平的收入再分配效果。 | | | ·中國注資IMF既是責任也是機遇 2012-06-21 | 如何來解讀中國為什么以這樣的方式、這樣的規模參與到國際救助機制的陣營中。其主要的動機來自于以下三點。 | | | ·利益沖突拖垮歐元的可能性在增大 2012-05-16 | 為何引發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南歐小國會改變整個歐元區的命運、乃至世界經濟復蘇的步伐?這與“歐元”這種超主權貨幣機制存在的“天然缺陷”密切不可分。 | | | ·須倒逼華爾街強化國際監管 2012-05-14 | 美國金融界通常以為,如果某種金融產品一直很賺錢,那么這種產品就被認為是安全的。可國際金融危機證偽了這個命題。在金融界,平時越是盈利高的金融衍生產品,風險就越高,一直沒出事,可沒準哪天出事,就是崩盤之日。摩根大通的大虧損再次證明了完善金融監管的重要性。 | | | ·“有效需求”難形成,央行變得更“謹慎” 2012-05-14 | 未來央行貨幣政策能否突出重心,在穩中求進,促進市場形成穩定的預期,從而發揮它應有的刺激實體經濟復蘇的作用,關鍵還要取決于幾個因素。 | | | ·國際貨幣體系正在重建 2012-05-03 | 改革當前經濟低迷和危機狀態下的國際貨幣體系治理方式就顯得刻不容緩,而且意義重大。 | | | ·人民幣匯改對實業致富提出更高要求 2012-04-16 | 今天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改革就是一個提高我國貨幣政策獨立性,把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可能遭遇到的投機勢力的沖擊能量控制在最小范圍內的重要舉措。它帶來的影響主要有幾個方面。 | | | ·兩手準備應對貿易戰 2012-03-29 | 近期以來,中美貿易摩擦呈現出明顯的升溫跡象,作為世界經濟第一、第二大國之間的貿易紛爭,對依然處在疲軟復蘇的世界經濟產生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至少從短期而言,貿易保護主義會加劇。 | | | ·銀行資產質量問題比“暴利”更揪心 2012-03-15 | 今天中國銀行業流動性風險在不斷積聚,即使銀行業有著豐厚的“利潤”,也難以沖銷這兩年因地方債和樓市按揭貸款所造成的、日益惡化的銀行“資產”。 | | | ·2012年中國經濟如何順利闖關 2012-01-19 | 2012年將是一個充滿懸念、充滿挑戰和充滿機會的一年。中國經濟能否突破重圍更上一個新臺階,關鍵就取決于決策部門對大勢的判斷能力和大度包容的胸懷,取決于中國社會上下奮發前行的凝聚力,也更取決于我們按部就班、推進改革開放不動搖的耐力。 | | | ·歐債危機對中國可能有兩種影響趨勢 2012-01-17 | “危”中有“機”,而“機”中藏“危”!絲毫來不得半點的大意和輕狂!如果沒有出現流動性危機,中國更應堅定不移地與歐洲主要強國加強貿易和投資的往來,更應在治理國際金融與貨幣體系的國際事務中加強與歐洲多方面的聯手。 | | | ·解決歐債危機還剩三張牌 2012-01-17 | 為了防范“流動性危機”,第一張可打的牌就是歐洲央行必須忍痛放棄盯住通脹單一目標,堅定不移地向金融機構及時投放流動性,而“幣種”的選擇用美元和日元最好,盡管這樣做的救市成本會很大。其目的很簡單、很明確,就是堅決不能讓市場出現“流動性危機”。 | | | ·“入世紅利”漸失 “轉型紅利”待挖 2011-12-13 | 展望下一個十年,我們也清楚地看到,未來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正在擠壓中國增長的“入世紅利”,對中國經濟融入全球化的戰略要求已變得越來越高,中國經濟的未來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 | | ·人民幣升值不是美國說了算 2011-10-13 | 今天我們在實體經濟領域出現“錢荒”,在虛擬經濟領域出現“錢流”的環境中,人民幣大幅升值,非但不能扭轉已經出現的“日本病”苗頭,反而會加速中國經濟陷入“日本病”泥潭的速度。 | | | ·希臘陷“死局”的三種后果 2011-09-30 | 如果歐元區沒有形成共識,害怕救市會讓市場投機力量乘虛而入,讓自己得不償失,或者擔心會引來國內納稅人的強烈不滿,從而不得不讓希臘等“病豬”國家陷入死局,那么,這種最壞的情況對全球金融市場的影響會經歷三個階段。 | | | ·世界經濟靠什么避免大災難 2011-09-27 | 今天中國還是首先要做好自身當前要做的工作,以切實提高中國經濟整體抗衡世界經濟波動的能力。具體而言,就是要拿出讓“金融資本”向“產業資本”轉化的智慧和決心。 | | | ·“中國式”錢荒背后的資本角逐 2011-09-05 | 現在高利貸市場旺盛的資金需求卻吸引了這批剩下來的企業老板,也開始投入到民間高利貸市場。 | | | ·“人民幣國際化”不能急于求成 2011-08-31 | 從中長期國家戰略發展的角度來看,“人民幣國際化”確實是中國經濟繁榮昌盛的必由之路,也是解決規避既有“貨幣錨”機制缺陷的必要手段。 | | | ·我們該如何應對美國可能的債務違約 2011-07-29 | 美國兩黨之所以敢拿“財政違約”的籌碼來維護和爭奪各自所需要的政治利益,是因為他們心里都太清楚,今天國際貨幣體系中沒有強勁的對手,也就是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在短期內無法撼動。 | | | ·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角逐 2011-06-29 | 是什么內在的原因會導致近來中國大地頻頻出現這種中國式的“錢荒”現象呢?我想今天這種“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激烈角逐的背后,一定存在著一些深層次的矛盾。 | | | ·“美國標準”和“中國利益”間的較量 2011-05-11 | 這種歐美“單邊利益”主導的國際“對話”是不可能產生實質性效果的。為此,我們期待美國政府在這次對話中能夠“顧全大局”,拿出一套成熟的、對“中美雙邊利益”乃至“世界共同利益”都有利的國際新秩序方案。 | | | ·標普評級或有陰謀 2011-04-21 | 我們應該堅持呼吁美國政府盡快放棄給新興市場國家的健康發展帶來巨大麻煩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千萬不能因為人造的信用評級,讓我們對超發貨幣行為產生同情心,不顧自己發展階段的客觀制約條件,硬性地推動某些不成熟的“結構調整”,來承擔美國所釋放的巨大風險。 | | | ·嚴防“小概率”事件釀成“大災難” 2011-03-21 | 今后加快不斷挖掘相關信息步伐的過程,也是考驗我們社會上下在小概率事件面前,如何打破習慣思維,發揮齊心協力,隨機應變的危機管理能力的過程。 | | | ·日本經濟不會輕易因地震而“沉沒” 2011-03-17 | 日本東北發生9.0級大地震,不僅給還沒有擺脫危機陰影的日本社會造成了史無前例的沖擊,而且給正在面臨通脹風險的全球經濟蒙上了厚厚的陰影。 | | | ·避免大起大落更需大智大慧 2011-02-25 | 在當前不確定的內外環境下,治理通脹和泡沫更需要科學發展觀。蠻干和單干(只依賴貨幣政策來治理通脹的做法)都會讓政策效果適得其反。 | | | ·尋求防范危機共識 堅守既定國策 2011-02-22 | 今后歐美在人民幣匯率、平衡國際收支等問題上還會不斷地向中國提出他們的訴求,中國還應不卑不亢,根據國情來協調內外利益的沖突,并且向歐美傳遞我們合情合理的要求,一如既往按照自己既定的方針來調整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的方向! | | | ·如何看待證交所“巨無霸”的形成 2011-02-18 | 紐約泛歐交易所和德意志證券交易所形成世界證券交易商“巨無霸”的并購事件,是否會揭開全球由美國引領的第七次并購浪潮,現在還很難判斷,但它對金融機構如何爭奪全球流動性并尋找新的利益增長點將產生非常至關重要的作用。 | | | ·全球第七次并購浪潮揭開序幕? 2011-02-17 | 面對全球金融機構正在進行的這場并購浪潮,中國應該充分吸納其寶貴經驗和教訓,切忌盲目自大走出去,尤其是參與全球資本運作,更應該牢記:資本市場沒有免費的午餐,并用好我們寶貴的資源和財富。 | | | ·“跌跌不休”有緣由 2011-01-12 | 因當前市場融資成本不斷飆升,亟待擺脫危機困擾的主要發達國家政府繼續注資救市行動變得更加困難。 | | | ·2011年中國經濟三大內外壓力 2011-01-07 | 我們必須抓緊思考美國暫時放棄“貨幣錨”功能將給中國所帶來的沖擊,以及包括人民幣匯率調整在內的“以我為主”的應對策略。 | | | ·穩定物價還需對癥下藥 2010-12-06 | 當前的物價問題備受關注,也表現出一定的復雜性和嚴重性。因此,梳理物價上漲的成因,對政府今后采取應對政策十分必要。 | | | ·有了社會共識抑制通脹才會見實效 2010-12-01 | 在今天的中國,抑制通脹,僅靠“加息”這樣緊縮的貨幣政策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決策部門找到一種“組合拳”的平衡點和政策導入的最佳時機與合理的實施力度。 | | | ·迎戰熱錢只挖“池子”不行 2010-11-25 | 這次熱錢進場的理由較為復雜,而且它和我們國內的游資或閑資結合在一起,使得我們很難通過事先挖好的“池子”,讓它就范,成為甕中之鱉。 | | | ·央行為何上調準備金率而不加息? 2010-11-12 | 我們的貨幣政策一方面要通過利率和匯率的價格信號手段,疏導資金進入實體經濟部門,從而盡快打造出擺脫危機影響、吸收流動性泛濫問題所急需的“新的增長點” | | | ·“金本位”不靠譜 “貨幣錨”不可無 2010-11-10 | 我想指出的是:金本位“解體”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去看一下金本位崩潰的歷史吧),現在要回歸不僅是歷史的倒退,更主要是全球化環境下不可能形成“世界的合力”。 | | | ·市場流動性泛濫意味著什么 2010-11-05 | 如果我們不能夠抑制金融危機已經出現的第三階段的不良癥狀,那么,中國“流動性泛濫”的結局,不是僅僅停留在以比現在更加嚴重的通貨膨脹的形式上,而是市場自身承受不了房地產離奇的高價格所產生的集體離場的“羊群效應”給中國帶來的全面金融危機的狀態。 | | | ·諾獎“搜索理論”給奧巴馬開藥方 2010-10-13 | 2010年經濟學諾獎的公布,似乎道出了問題的“癥結所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所面對的價格無法反映出市場真實的供需關系,因為我們無法完美確認市場的供需力量。 | | | ·“職業經理人”時代尚未到來 2010-10-09 | “職業經理人”時代離我們還很遠,但有一樣東西來之不易,那就是這次“國美之爭”,第一次系統地給所有的經濟活動參與者帶來一個耐人尋味的、改善中國企業治理機制的課題。 | | | ·艱難選擇:在調整中確保經濟活力 2010-09-20 | 就各項措施單個來看,對結構調整都有其積極意義。但是,若沒有“增長”這一大環境的保證,政策疊加后的效果可能事與愿違,結構調整或將變得越來越難。 | | | ·日本匯率上的“被動局面”不應在中國重演! 2010-09-19 | 人民幣匯率制度的市場化進程和金融市場的開放,在今天國際金融市場和世界經濟起伏不定的環境下,在國內結構調整還沒有到位,金融創新和監管能力及效率十分有限的狀況下,千萬不能貿然推進。 | | | ·警惕人民幣升值帶來產業空心化 2010-09-16 | 彈性幅度加強后所帶來的人民幣匯率升值的負面沖擊問題是中國政府和央行不得不考慮,也是需要事前做好準備應對的因素。我認為最大的挑戰可能在于產業空洞化! | | | ·中國經濟復蘇路上橫亙幾道險關 2010-08-25 | 7月份的數據也讓我們看到了未來的挑戰。尤其是如果不處理好潛在的各種利益沖突,那么,中國經濟的活力就一直只能靠政府政策的扶持,由此帶來的市場經濟的活力就會大打折扣。 | | | ·中國減持美國國債是市場行為 2010-08-23 | 選擇這一時機分散投資(比如買日債、歐債等)來增強我們外匯資產的“流動性”,以保持人民幣幣值相對的穩定,顯然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 | | ·人民幣國際化:提速“悠著點” 2010-08-23 | 人民幣國際化戰略,雖然很難做到“韜光養晦”,但也千萬不能讓暫時的表面成績沖昏了頭腦。一定要根據中國國情,爭取世界其他國家建立在“共贏”基礎上的支持與合作,按部就班地向前推進,穩扎穩打,步步為營。 | | | ·金融市場的“游戲規則” 2010-08-12 | 目前歐洲主導的國際金融監管體系的推進還存在很多技術性障礙,如果對此了解不深,我們就不能對這種監管模式所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和有利機會采取及時的應對措施。 | | | ·財稅制度改革不能操之過急 2010-08-02 | 財稅改革應該謹慎推進,等到社會上下形成“共識”、至少在經濟基本面由政府主導型的“輸血型”經濟復蘇狀態轉變為市場推動型的“造血型”狀態時再啟動,否則,倉促改革,很可能會出現市場過度反應。 | | | ·警惕產業升級同質化新戰略一窩蜂 2010-07-29 | 探索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一定不能忽視今天中國經濟所處的發展階段,不能無視對參與這場新戰略的各方“利益群體”賦予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不能跳過為保證這一新戰略有序健康地發展必需的準備階段。 | | | ·全球化才是唯一的王道 2010-07-20 | 抗拒全球化就等于我們把自己鎖在真空的“無菌室”中求安,而這樣的不正常“生活”是沒有任何健康的生命意義的! | | | ·信用評級就是制定金融標準 2010-07-14 | 我國專業評級機構大公國際日前發布了對50個國家的主權信用評級報告,這是除三大國際評級巨頭美國的穆迪、標普和惠譽之外,非發達國家評級機構的首次嘗試。 | | | ·兩房退市再揭中國“軟肋” 2010-06-30 | 中國外匯儲備的流動性和收益性,令人擔憂,也在某種意義上,觸及了中國出口導向的經濟增長方式這一“軟肋”,這也再次喚起我們對加快增長方式轉變的渴望和對外匯儲備管理多元化的追求,以及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向往。 | | | ·中國央行“不愿加息”的理由 2010-05-07 | 中國央行日前再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為什么今天中國央行面臨挑戰卻不能貿然加息,而不得不繼續選擇數量緊縮的調控方法呢?我想主要還是出于以下幾點考慮。 | |
|